亲爱的朋友,欢迎来到《破局银行SaaS》专栏的收官之作。
在前四篇中,我们如同绘制一幅精密的作战地图,逐一解析了银行的“人”(权力地图)、“城”(IT架构)、“战”(业务场景)与“法”(销售流程)。我们学会了如何进入战场,如何选择武器,如何赢得一场又一场的战斗。
但赢得战斗,并不等于赢得整场战争。
很多S-a-a-S厂商,在耗尽心力拿下一个银行订单后,却发现自己陷入了“下一个客户从零开始”的困境,始终无法形成规模化的增长。这引出了一个更终极的问题:我们到底应该如何构建一个产品和一种模式,能让我们不仅是赢得一单,更是赢得一个时代?
本篇文章,作为整个系列的终章,我们将从“战术”层面跃升至“战略”层面。我们将共同探讨,一个能穿越周期、被银行家们真正视为“首选”的S-a-a-S产品,其内核究竟是怎样的?以及,我们该如何构建一个能自我强化的“增长飞-轮”,从一次性的项目成功,走向可持续的生态共赢。
专栏引言:
朋友,在结束这个系列之前,我想与你分享一个我职业生涯中印象极深的真实故事。
多年前,我参与了一家城商行的智能风控系统选型。当时有两家厂商入围决赛:A公司,产品功能极其完善,覆盖了市面上几乎所有的风控模型,演示的PPT有上百页;B公司,产品功能只完成了A公司的30%,但他们只聚焦一件事——如何利用外部的替代数据,精准解决该行在“个体工商户”信贷审批上的“数据孤岛”痛点。
最终,行长和科技总经理毫不犹豫地选择了B公司。
后来我与那位科技总交流,他的一句话让我醍醐灌顶:“A公司想卖给我们一个‘更好的风控部门’,而B公司是想成为我们风控部门‘不可或缺的大脑插件’。我们不需要替代者,我们需要赋能者。”
这个故事,浓缩了银行S-a-a-S的终极奥义。银行需要的,不是一个功能大而全的“万能工具箱”,而是一个能深度嵌入其业务肌体、与之共生共荣的“器官级”合作伙伴。
本篇,我们将共同绘制这样一幅“终极画像”,并探讨如何从一颗小小的“种子”,成长为一棵能让银行栖息的“生态大树”。
一、 终极画像:一个“银行家之选”SaaS产品的三大基石
穿越纷繁复杂的技术概念和市场热点,我们发现,所有能在中国银行业长期存活并发展的

最低0.47元/天 解锁文章
947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