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者之路》专栏 · 维度一
“如果你不觉得一年前的自己是个蠢货,那说明你这一年没学到什么东西。” —— 雷·达利欧,《原则》作者
引子:一场关于“正确”的昂贵代价
2022年,一家国内头部新能源车企的战略会议室里,气氛紧张到近乎凝固。
技术总监陈岩,一位业内公认的技术大牛,正指着PPT上的性能曲线图,语气激动地向CEO林薇和一众高管陈述:“我们的下一代车型,必须全线押注最新的固态电池技术!它的能量密度、充电速度,每一项参数都完胜现有的磷酸铁锂方案。任何折中方案,都是战略上的倒退!”
他的论证无懈可击,数据详实,逻辑严密。会议室里,多数人都被他的专业和激情所说服,纷纷点头。这似乎是一个显而易见、绝对正确的决策。
然而,CEO林薇在沉默片刻后,并没有直接肯定或否定,而是平静地提出了几个看似“外行”的问题:
“陈总,这些完美的实验室数据,是否包含了在黑龙江漠河零下30度的冬季实测场景?”
“我们做过调研吗?有多少用户愿意为了这部分‘极致性能’,多支付可能高达30%的购车成本?”
“如果我们的竞争对手,选择用更成熟、更便宜的技术快速占领主流市场,我们的‘正确’,会不会让我们失去整个战场?”
会议室瞬间安静了下来。陈岩的脸上闪过一丝不快,他觉得自己的专业权威受到了挑战。但他无法立刻回答这些问题。
一周后,紧急补做的极寒环境测试报告摆在了桌上——固态电池的性能出现了断崖式下跌。而市场部的用户调研也显示,大部分消费者对价格的敏感度远高于对极限性能的追求。
最终,公司采纳了林薇主导的“双路线并行,主流市场优先”的方案,避免了一场可能高达数十亿的战略豪赌。

两种领导者的思维空间
在这个场景里,陈岩代表了我们大多数人,尤其是专业人士,在认知上的一个巨大陷阱:用“捍卫正确”来代替“探寻真相”。而林薇则展现了智慧的第一项,也是最基础的一项品质——认知谦逊。
01. 深度剖析:我们为何如此迷恋“正确”?
在开启智慧之旅时,我们推开的第一道门,就是“认知谦逊”(Cognitive Humility)。
它听起来似乎很简单,不就是“谦虚”吗?但它的内涵远比我们想象的要深刻和反直觉。它不是一种姿态上的客气或性格上的软弱,而是一种深刻的自我认知和思维习惯: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知识是有限的、视角是片面的、结论是可能被推翻的。
可为什么,承认“我可能错了”这件事,对我们来说如此困难?

最低0.47元/天 解锁文章
2678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