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共轭空间和共轭算子
∙对称是自然界中非常重要的几何性质.
∙线性代数中我们看到对称矩阵有着很好的性质.
⧫这一章我们要研究:
∙内积空间(赋范空间)中的对称性,
∙线性算子的对称算子(或者说共轭算子和自共轭算子).
§5.1Hahn−Banach定理
∙(X,∥⋅∥)是赋范线性空间,在X上可定义线性泛函.
例如上一章第三节的例(4.3.14),在C[−π,π]中,x(t)
的Fourier级数前2n+1项的部分和(在0点的值):
f n (x)=∫ π −π K n (s,0)x(s)ds,
每一个f n 都是C[−π,π]上的线性泛函.
即:在X上可以定义许多不同线性泛函.
▼以下的定理说明在赋范空间(X,∥⋅∥)上可以定义“足够多”的线性泛函.
5.1.1Hahn−Banach定理
定理5.1.1(复的Hahn−Banach定理)设X是一个复的赋范空间
G是X的子空间,f是G上的有界线性泛函,则
f可以保持范数不变地延拓到全空间X上,
即存在X上的有界线性泛函F,使得
(i)对于∀x∈G,F(x)=f(x);
(ii)∥F∥=∥f∥ G ,
其中∥f∥ G 表示f作为G上的有界线性泛函的范数.
证明:(1)首先在实的赋范空间中考虑.
(i)设G≠X,任取x 1 ∈X∖G,用G 1 表示由x 1 和G
张成的线性子空间,即
G 1 ={x+αx 1 |x∈G,α∈R}.
在G 1 上定义
f 1 (x+αx 1 )=f(x)+αβ(x∈G,α∈R)(5.1.1)
其中β是适当选择的实数,满足:
sup x∈G {f(x)−∥f∥ G ∥x−x 1 ∥}≤β≤inf x∈G {∥f∥ G ∥x+x 1 ∥−f(x)}(5.1.2)
容易验证,f 1 是G 1 上的线性泛函.
我们把f拖延成G 1 上的线性泛函.
首先满足(5.1.2)式的β是存在的,
事实上,对于任意的x ′ ,x ′′ ∈G,
f(x ′ )+f(x ′′ )=f(x ′ +x ′′ )≤∥f∥ G ∥x ′ +x ′′ ∥
≤∥f∥ G ∥x ′ −x 1 ∥+∥f∥ G ∥x 1 +x ′′ ∥
于是可推出
f(x ′ )−∥f∥ G ∥x ′ −x 1 ∥≤∥f∥ G ∥x ′′ +x 1 ∥−f(x ′′ ),∀x ′ ,x ′′ ∈G,
即:
sup x∈G {f(x)−∥f∥ G ∥x−x 1 ∥}≤inf x∈G {∥f∥ G ∥x+x 1 ∥−f(x)},
这说明满足(5.1.2)式的β存在.
(ii)以下我们证明这个延拓是保范的.
要证明延拓是保范的,因有界线性泛函延拓时范数不会减少,
根据式(5.1.1)只要证明
|f 1 (x+αx 1 )=|f(x)+αβ|≤∥f∥ G ∥x+αx 1 ∥,(5.1.3)
(∀x∈G,−∞<α<∞)
要证明上式成立,只需证明
f(x)+αβ≤∥f∥ G ∥x+αx 1 ∥(∀x∈G,−∞<α<∞)(5.1.4)
这时因为在式(5.1.4)中换x为−x,α为−α,就得
f(x)+αβ≥−∥f∥ G ∥x+αx 1 ∥(5.1.5)
把(5.1.4)和由它推出的(5.1.5)结合起来就是(5.1.3).
当α=0时(5.1.4)式显然成立.
当α>0时,令x=αu,根据β满足(5.1.2)式右边的
不等式,即
sup x∈G {f(x)−∥f∥ G ∥x−x 1 ∥}≤β
≤inf x∈G {∥f∥ G ∥x+x 1 ∥−f(x)}
我们有
f(x)+αβ=f(αu)+αβ=α(f(u)+β)
≤α(f(u)+∥f∥ G ∥u+x 1 ∥−f(u))
=α(∥f∥ G ∥u+x 1 ∥)
=∥f∥ G ∥αu+αx 1 ∥=∥f∥ G ∥x+αx 1 ∥;
当α<0时,令x=−αu,根据β满足(5.1.2)式左边
的不等式,我们有
f(x)+αβ=f(−αu)+αβ=−α(f(u)−β)
≤−α(f(u)−(f(u)−∥f∥ G ∥u−x 1 ∥))
=−α(∥f∥ G ∥u−x 1 ∥)
=∥f∥ G ∥−αu+αx 1 ∥=∥f∥ G ∥x+αx 1 ∥;
这说明延拓以后的线性泛函保持原来范数∥f∥ G 不变.
(iii)下面我们利用Zorn引理证明:
f可以保范地延拓到全空间X上.
我们先来回顾以下Zorn引理.
设P是集合.如果P上定义的二元关系“⪯”满足:
1.自反性:a⪯a;
2.传递性:若a⪯b且b⪯c,则a⪯c;
3.反对称性:若a⪯b且b⪯a,则a=b.
其中a,b,c∈P,则称P是带有⪯的半序集,记为
(P,⪯),简记为P.
另外,如果半序集P中任意两个元素a,b,还满足a⪯b
或b⪯a之一成立,则称(P,⪯)是全序集.
∙称m∈P是子集S⊂P的上界,如果对于∀a∈S,
a⪯m.
∙称m∈P是P的极大元,如果a∈P,m⪯a蕴含
m=a.
Zorn引理:设P是非空半序集.如果P中任何全序子集
都有上界,则P至少有一个极大元.
令F为f的全体保范延拓,在F上定义半序关系:
f 1 ⪯f 2 ⇔f 2 是f 1 的延拓,即:
D(f 1 )⊂D(f 2 )且f 1 (x)=f 2 (x),∀x∈D(f 1 ).
令C是F中的任何一个全序子集,可以证明C有上界.
事实上.令D 0 =⋃ g∈C D(g),对于任意x∈D 0 ,存在g∈C
使得x∈D(g),定义f 0 (x)=g(x).则f 0 ∈F且f 0 是C的上界.
根据Zorn引理,在F中存在极大元F.结合前一部分的
证明易知D(F)=X.由此可得,f可以保范地延拓到全空间上.
(2)在复的赋范空间,令
f(x)=φ(x)+iψ(x)(x∈G),
其中φ,ψ粉笔表示f的实部和虚部,因f(ix)=if(x),
φ(ix)+iψ(ix)=f(ix)=if(x)=iφ(x)−ψ(x)
所以复的线性泛函的实部和虚部满足关系:
φ(ix)=−ψ(x).
把X看作是实的赋范空间,则由以上的讨论,
φ可以保范地延拓成X上的实线性泛函φ 0 ,令
F(x)=φ 0 (x)−iφ 0 (ix)(x∈X).
则F就是满足定理要求在全空间上定义的线性泛函.
事实上,对于∀x∈X,
F(ix)=φ 0 (ix)−iφ 0 (−x)=φ 0 (ix)+iφ 0 (x)
=i(φ 0 (x)−iφ(ix))=iF(x).
由此可推出F是X上的线性泛函.并且对于∀x∈G,
F(x)=φ 0 (x)−iφ 0 (ix)=φ(x)−iφ(ix)=f(x).
所以F是f的延拓.
令θ=argF(x),结合|F(x)|是实数,我们有
|F(x)|=e −iθ F(x)=F(e −iθ x)
=φ 0 (e −iθ x)−iφ 0 (ie −iθ x)=φ 0 (e −iθ x)
≤∥φ 0 ∥∥e −iθ x∥=∥φ∥ G ∥x∥≤∥f∥ G ∥x∥.
所以∥F∥≤∥f∥ G .另一方面,∥F∥≥∥f∥ G ,从而
∥F∥=∥f∥ G .因此F就是f在全空间上的保范延拓.
注1:在Hahn−Banach定理5.1.1的证明中没有用到范数的如下性质:
∥x∥=0⇒x=0.
∙也就是说定理中假设范数的条件可以改为半范数p(x).
∗有关半范数和相应结论可参阅刘炳初编著《泛函分析》.
注2:Hahn−Banach定理5.1.1是纯代数的,
∙虽然它假设了线性空间上有范数或半范数,
∙但是定理的表述和证明过程中都没有用到空间的任何延拓性质
(或极限概念).
注3:线性泛函的延拓下不是唯一的.
例5.1.2在R 2 中,令∥x∥=|ξ 1 |+|ξ 2 |=(ξ 1 ,ξ 2 ).
设G={(ξ 1 ,0)|ξ 1 ∈R}是R 2 中形如(ξ,0)的元素
构成的一个线性子空间.令
f(x)=ξ 1 ,x∈G.
f是G上的线性泛函,∥f∥ G =1.
对于∀α∈[−1,1],定义
F α (x)=ξ 1 +αξ 2 ,x=(ξ 1 ,ξ 2 )(5.1.6)
显然,当x∈G,x=(ξ 1 ,0),F α (x)=ξ 1 =f(x).
因为F α (x)=f(x)(x∈G),且∥f∥ G =1,所以
∥F α ∥≥1.
又有
|F α (x)|=|ξ 1 +αξ 2 |
≤|ξ 1 |+|α||ξ 2 |
≤|ξ 1 |+|ξ 2 |=∥x∥,
即∥F α ∥≤1.所以∥F α ∥=1.
但是对于不同的α,F α (5.1.6)是f不同的保范延拓.
5.1.2Hahn−Banach定理的推论
命题5.1.3设X是赋范空间,则对∀x 0 ∈X,x 0 ≠0,
存在X上的有界线性泛函f,使得:
∥f∥=1,f(x 0 )=∥x 0 ∥.
证明:令G={αx 0 |α∈K},G是X中的线性子空间.
在G上定义:
f 0 (αx 0 )=α∥x 0 ∥
(当α=1时,f 0 (x 0 )=∥x 0 ∥).
f 0 是G上的线性泛函,事实上:
f 0 (αx 0 +βx 0 )=f 0 ((α+β)x 0 )=(α+β)∥x 0 ∥
=α∥x 0 ∥+β∥x 0 ∥=αf 0 (x 0 )+βf 0 (x 0 ).
另一方面x∈G,x=αx 0 ,
|f 0 (x)|=|f 0 (αx 0 )|=|α|∥x 0 ∥=∥αx 0 ∥=∥x∥,
所以∥f 0 ∥ G =1.
由于f 0 是G上定义的有界线性泛函,且α=1时,
f 0 (x 0 )=∥x 0 ∥,
所以由定理5.1.1存在全空间上的有界线性泛函f,使得
∥f∥=1,且f(x 0 )=f 0 (x 0 )=∥x 0 ∥.
注1:命题说明若X≠{0},则X上必有非零线性泛函.
推论5.1.4设X是一个赋范空间,对于∀x 1 ,x 2 ∈X,
x 1 ≠x 2 ,则存在线性泛函f,使得∥f∥=1,且
f(x 1 )≠f(x 2 ).(5.1.7)
证明:令x 0 =x 1 −x 2 ≠0,由命题5.1.3,存在X上线
性泛函f,∥f∥=1,且
f(x 1 −x 2 )=∥x 1 −x 2 ∥≠0.
所以f(x 1 )≠f(x 0 ).
注:这说明有足够多的线性泛函可把空间中任何两个
不同的元素区分开来.
推论5.1.5设X是一个赋范空间,如果对于X的任何有
界线性泛函f都有
f(x 0 )=0,(5.1.8)
则x 0 =0.(否则存在f,∥f∥=1,f(x 0 )=∥x 0 ∥≠0.)
注:这是判断x=0的一个重要手段.
5.1.3线性泛函和闭集分离
推论5.1.6设G是赋范空间X的子空间,x 0 ∈X,若
d=d(x 0 ,G)=inf x∈G ∥x−x 0 ∥>0(5.1.9)
则存在X上的有界线性泛函f,
∥f∥=1d ;f(x 0 )=1;f(x)=0,∀x∈G.(5.1.10)
证明:设G 1 是由x 0 即G张成的线性空间,即:
G 1 ={αx 0 +x|α∈K,x∈G}.
在G 1 上定义:
f 1 (αx 0 +x)=α,α∈K,x∈G.
显然f 1 是G 1 上的线性泛函,满足
f 1 (x 0 )=1;f 1 (x)=0,∀x∈G(∵α=0).
因为当α≠0时,由(5.1.9)式,∀x∈G,我们有
∥αx 0 +x∥=|α|∥x 0 +xα ∥≥|α|d.
所以结合f 1 (x)=0(x∈G),我们有
|f 1 (αx 0 +x)|=|α|≤1d ∥αx 0 +x∥,
即f 1 是有界线性泛函,并且∥f 1 ∥ G 1 ≤1d .
另外,因为
d=d(x 0 ,G)=inf x∈G ∥x−x 0 ∥>0,
根据下确界的定义∃x n ∈G,使得:
∥x n −x 0 ∥→d(n→∞).
由于|f 1 (x n −x 0 )|=1,且
|f 1 (x n −x 0 )|≤∥f 1 ∥ G 1 ∥x n −x 0 ∥,
于是
∥f 1 ∥ G 1 ≥1∥x n −x 0 ∥ →1d (n→∞).
即∥f 1 ∥ G 1 ≥1d .我们有
∥f 1 ∥ G 1 =1d .
由定理5.1.1知,f 1 可以保持范数不变延拓到全空间X上的线性泛函f,
且
注1:这是一种分离的性质,
x 0 ∈ ¯ ¯ G,d=inf x∈G ∥x−x 0 ∥>0,
则可以用线性泛函f把x 0 和G分开,
f(x)=0,x∈G;f(x 0 )=1;∥f∥=1d .
注2:如果G是闭子空间,x 0 ∈ ¯ ¯ G,则
d=d(x 0 ,G)=inf x∈G ∥x−x 0 ∥>0.
于是存在线性泛函f,使得
∥f∥=1d ,且f(x)=0,x∈G;f(x 0 )=1.
即线性泛函f把这两个闭集分离开来.
对于三维空间上的线性泛函,
f(x)=ax+by+cz
集合{(x,y,z)|f(x)=k}是三维空间中的一个平面,
一般地可以定义:
定义5.1.7设X是一个赋范空间,f是X上的线性泛函,称
L k f ={x∈X|f(x)=k}
是X中的超平面.
设Ω⊂X,如果对于任何的x∈Ω,有f(x)≤k或
f(x)≥k,则称Ω位于L k f 的一侧.
进一步,如果还有x 0 ∈Ω∩L k f ,则称超平面在x 0 处支撑着Ω.
命题5.1.8设B ¯ ¯ ¯ (0,R)={x|∥x∥≤R}是赋范空间X
中的闭球,则在球面S(0,R)={x|∥x∥=R}上的每一点处,
存在支撑球的超平面L R f .
证明:由于x 0 ∈S(0,R),∥x 0 ∥=R,x 0 ≠0,
根据命题5.1.3,存在X上的有界线性泛函f,使得
∥f∥=1,
f(x 0 )=∥x 0 ∥=R.
所以x 0 ∈L R f .并且:当x∈B ¯ ¯ ¯ (0,R)时,
f(x)≤∥f∥∥x∥=∥x∥≤R.
即B ¯ ¯ ¯ (0,R)在超平面L R f 的一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