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信人工智能的伦理原则:行善原则解读
1. 可解释性原则与其他伦理原则的关联
在将生物伦理框架应用于人工智能伦理时,“谁对其运行方式负责”是关键的缺失环节。可解释性原则通过可理解性和问责制,使其他原则得以实现并相互补充。具体而言:
- 行善与非作恶 :为了使人工智能行善且不作恶,我们必须能够理解它对社会实际造成的好处或危害,以及是以何种方式造成的。
- 促进人类自主性 :为了让人工智能促进而非限制人类自主性,我们关于“谁应该做决策”的决定,必须基于对人工智能会如何替代我们行动的了解。
- 实现公正 :为了使人工智能公正,我们必须确保在出现负面结果时,技术(更准确地说,是开发和部署它的人员和组织)要承担责任,而这反过来又需要对结果产生的原因有一定的理解。
以下是可解释性原则与其他原则关系的mermaid流程图:
graph LR
A[可解释性原则] --> B[行善与非作恶]
A --> C[促进人类自主性]
A --> D[实现公正]
B --> E[理解对社会的影响]
C --> F[了解AI行动方式]
D --> G[承担负面结果责任]
2. 行善原则的内涵与重要性
行善原则强调创造对人类有益的人工智能技术,其核心是“促进福祉、维护尊严和维持地球可持续发展”。虽然修订后的《可信人工智能伦理指南》未明确提及“行善”原则,但将其作为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805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