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语言理解技术的前沿应用与未来方向
1. 超越现有技术水平的应用
1.1 处理超长文档
当前的大语言模型(LLMs)在处理文档长度上有相对较小的限制。例如,GPT - 4 最多只能处理 8192 个标记的文本,约 16 页单倍行距的内容。这意味着许多现有文档无法用这些云系统进行全面分析。
如果进行典型的分类任务,可以使用词频 - 逆文档频率(TF - IDF)表示来训练自己的模型,但预训练模型无法做到这一点。在这种情况下,文档长度可以不受限制,但会失去 LLMs 的优势。像 Longformer 这样的研究系统,通过更有效地利用计算资源,能够处理更长的文档。如果有处理长文档的需求,值得研究这些系统。
1.2 理解和创建视频
要理解视频,系统需要能够解释视频和音频流,并将它们关联起来。例如,系统在视频早期得知某人的名字,当该人物在视频后期出现时,应能根据识别其图像说出名字。它还可以通过观看电影完成转录脚本等任务,并附带如“角色 X 微笑”这样的注释。
对人类来说,识别之前见过的人并不困难,但自动化系统却很难做到。虽然它们在识别图像中的人方面表现较好,但在识别视频中的人方面能力较弱。相比之下,生成视频似乎是一项更容易的任务。目前有一些系统可以根据文本生成视频,如 Meta 开发的系统,但生成的视频效果还不太理想。
1.3 解读和生成手语
理解视频的一个应用是理解美国手语等手语,并将其翻译成口语。结合将口语翻译成手语的逆向过程,这种技术可以极大地简化手语使用者和口语使用者之间的交流。
目前已经有一些关于解读和生成手语的探索性研究。例如,有研究使用卷积神经网络(CNNs)来解读阿根廷手语,但该研究仅能处理 64 个阿根廷手语符号。实际上,实际手语中有数千个符号,处理 64 个符号只是对手语自动解读可能性的一个小展示。此外,该研究仅使用手部位置来识别符号,而实际上,手语还通过其他身体位置来区分。要实现实用的自动手语解读,还需要更多的工作,更多的手语数据集对此将有很大帮助。
1.4 创作引人入胜的小说
如果使用过 ChatGPT 或其他 LLMs,可能会注意到其写作风格平淡乏味。这是因为它基于互联网和其他现有来源的文本,无法超越训练数据进行创新。而引人入胜的小说往往独特,包含前所未有的见解和语言意象。
以雪莱的《致云雀》为例,这首诗包含新颖的修辞手法,如将鸟比作一团火的明喻,以及用“蓝色深渊”隐喻天空,这些在文学作品中可能是独一无二的。相比之下,ChatGPT 生成的关于云雀的诗则显得平淡无奇,包含如“无垠的天空”和“高高升起”等陈词滥调。
要训练 LLM 学会生成优秀的诗歌或有趣的小说,可以遵循从训练数据中学习模型的标准自然语言理解(NLU)开发范式,需要一个包含引人入胜和不引人入胜写作示例的数据集。或者,也可以识别引人入胜写作的其他特征(如使用动词、避免被动语态等),用于训练系统评估写作或生成优秀作品。
2. NLU 技术研究的未来方向
2.1 快速将 NLU 技术扩展到新语言
目前全球约有 6500 种语言在使用。一些语言,如普通话、英语、西班牙语和印地语,有数百万人使用,而其他一些语言使用者很少,甚至面临消亡的危险。
使用人数众多的语言在经济上往往更重要,因此针对这些语言的 NLU 技术通常比针对使用人数少的语言更先进。训练像 BERT 或 GPT - 3 这样的 LLM 用于一种语言是非常昂贵且耗时的过程,需要大量的文本数据。对数千种语言进行这种训练是不切实际的,因此研究人员一直在探索将用于广泛使用语言的 LLMs 适配到使用较少的语言。
这是一个非常活跃的研究领域,但也给 NLU 技术带来了许多挑战。例如,当语言模型适配到新语言时,如何避免忘记原来的语言,即所谓的“灾难性遗忘”问题。
2.2 实时语音到语音翻译
对于前往不熟悉语言国家旅行的人来说,交流往往非常令人沮丧。使用手持应用程序或纸质词典查找单词或短语既慢又可能不准确。语音到语音翻译技术可以监听一种语言的语音,将其翻译成另一种语言,并以第二种语言输出语音,这比在移动应用中输入单词要快得多。
语音到语音翻译的基础技术实际上已经相当先进。例如,微软认知服务提供支持 30 多种语言的语音到语音翻译服务,Speechmatics 提供 69 种语言对的翻译服务。然而,大多数这些服务在云端进行处理。由于语音到语音翻译的一个重要用例是旅行,用户可能不想使用需要访问云端的服务,因为他们可能没有良好的互联网连接,或者不想在旅行时支付数据费用。
在没有将语音发送到云端的情况下进行离线翻译要困难得多,因为移动设备的计算资源远少于云端。离线翻译的结果准确性较低,支持的语言也较少。例如,苹果翻译应用声称支持 30 种语言,但用户评价很低,尤其是在离线使用时。离线语音到语音翻译技术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2.3 多模态交互
多模态交互是一种用户与计算机系统的交互方式,用户除了通过语言,还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模态)与系统交互。例如,多模态交互可以包括摄像头输入,使系统除了解释语音输入外,还能解释面部表情。这可以让系统读取用户的肢体语言,检测用户的情绪,如快乐或困惑,同时解释用户所说的内容。
多模态系统不仅可以理解多模态用户输入,还可以除了语言之外,生成图像、动画、视频和图形来回答用户的问题。多模态交互在一些研究项目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在实际应用中还远未普及。这可能部分是由于多模态系统的训练数据相对稀缺,因为训练多模态系统需要系统所使用的所有模态的数据,而不仅仅是语言数据。
2.4 检测和纠正偏差
LLMs 的训练数据主要基于网络上的现有文本,这些文本在很多情况下反映了文化偏差,而我们不希望这些偏差在 NLU 系统中延续。在当前的 LLMs 中很容易发现这种偏差。例如,有文章指出 ChatGPT 坚持认为医生是男性,护士是女性。这个问题已经成为大量研究的主题,但远未得到解决。
以下是一些相关技术的对比表格:
|技术|优点|缺点|适用场景|
|----|----|----|----|
|GPT - 4|强大的语言理解和生成能力|处理文档长度有限|日常问答、短文生成等|
|Longformer|能处理长文档|可能在其他任务上表现不如 GPT - 4|长文档分析、处理等|
|基于 TF - IDF 训练的模型|文档长度不受限制|失去 LLMs 优势|特定分类任务等|
下面是一个简单的 mermaid 流程图,展示处理长文档的选择流程:
graph LR
A[有长文档处理需求] --> B{使用预训练模型?}
B -- 是 --> C{文档长度是否超限制?}
C -- 是 --> D[考虑 Longformer 等研究系统]
C -- 否 --> E[使用预训练模型处理]
B -- 否 --> F[使用 TF - IDF 训练自己的模型]
3. 自然语言理解技术应用的挑战与应对
3.1 数据相关挑战
在自然语言处理(NLP)应用中,数据是关键。数据的获取、预处理和标注都面临着诸多挑战。
-
数据获取
:数据来源广泛,包括聊天记录、客服中心对话、客户评论、数据库、留言板等。对于研究项目,还可以通过 API、众包和“绿野仙踪”(WoZ)方法收集数据。但不同来源的数据质量参差不齐,需要进行筛选和处理。
-
数据预处理
:非文本数据如表情符号和智能引号需要去除,文本数据需要进行大小写转换、词干提取、词形还原、词性标注、去除标点符号、停用词等操作。同时,还需要处理数据不平衡的问题,可采用过采样、欠采样等方法。
-
数据标注
:数据标注是一个耗时且需要专业知识的过程,需要确保标注的准确性和一致性。可以通过计算标注者之间的一致性来评估标注质量。
3.2 模型性能挑战
模型性能是 NLP 应用的核心。在模型训练和部署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性能问题。
-
过拟合和欠拟合
:过拟合是指模型在训练数据上表现良好,但在测试数据上表现不佳;欠拟合则是指模型在训练数据和测试数据上的表现都不理想。可以通过调整超参数、增加训练数据、使用正则化等方法来解决。
-
计算效率
:训练和推理时间是影响模型性能的重要因素。可以通过优化模型结构、选择合适的硬件等方法来提高计算效率。
-
模型评估
:选择合适的评估指标对于评估模型性能至关重要。常见的评估指标包括准确率、召回率、F1 值、AUC 等。
3.3 应用场景挑战
不同的应用场景对 NLP 技术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
交互式应用
:如教育、企业助手、通用语音助手和翻译等,需要系统能够实时响应用户的输入,并提供准确的回答。
-
非交互式应用
:如分析、作者身份识别、分类、文档检索、假新闻检测、语法纠正、信息提取、情感分析、垃圾邮件检测、摘要和翻译等,需要系统能够处理大量的数据,并提供高效的服务。
以下是应对这些挑战的一些策略表格:
|挑战类型|具体挑战|应对策略|
|----|----|----|
|数据相关|数据获取困难|拓展数据来源,如 API、众包等|
||数据质量参差不齐|进行数据筛选和预处理|
||数据标注不准确|计算标注者一致性,提高标注质量|
|模型性能|过拟合和欠拟合|调整超参数,增加训练数据,使用正则化|
||计算效率低|优化模型结构,选择合适硬件|
||模型评估不准确|选择合适评估指标|
|应用场景|交互式应用实时响应要求高|优化系统架构,提高响应速度|
||非交互式应用处理大量数据|采用分布式计算,提高处理能力|
下面是一个 mermaid 流程图,展示解决 NLP 应用性能问题的流程:
graph LR
A[发现 NLP 应用性能问题] --> B{问题类型?}
B -- 数据相关 --> C[检查数据获取、预处理和标注]
C --> D[采取相应数据处理策略]
B -- 模型性能 --> E[检查过拟合、欠拟合和计算效率]
E --> F[调整超参数、优化模型结构等]
B -- 应用场景 --> G[分析应用场景特点]
G --> H[采取针对性应用优化策略]
4. 自然语言理解技术的发展趋势总结
自然语言理解技术在不断发展,未来将朝着更加智能化、多元化和实用化的方向发展。
-
智能化
:通过不断改进模型结构和训练方法,提高模型的语言理解和生成能力,使其能够处理更加复杂和多样化的任务。
-
多元化
:多模态交互将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系统将能够同时处理语言、图像、音频等多种信息,提供更加丰富和全面的服务。
-
实用化
:将 NLU 技术应用到更多的实际场景中,解决实际问题,提高生产效率和生活质量。
总之,自然语言理解技术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也面临着诸多挑战。我们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以推动该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超级会员免费看
4万+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