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企业中从0到1的建立起基于PMO的组织级项目管理体系(新解)-概述
前言
本期系列文章主要介绍关于组织级层面的话题,即如何在企业中从0-1地建立起基于PMO的组织级项目管理体系。希望各位读者,无论大家是否具有丰富的组织级项目管理体系建设经验,是否是 PMO负责人,或只是初学者,都能够通过本期系列文章的分享,收获些许启发和帮助。
PART 01 概述
一、本质定位:企业转型的杠杆
1. 背景
组织级项目管理体系的建设是典型的企业转型变革行为。目前国内绝大多数企业偏向职能或弱矩阵管理,对项目管理认知不足。
组织级项目管理是项目管理发展80年后(近10年走向成熟)的高端领域,重点不是单个项目管理,而是营造有利于开展项目的组织环境,解决跨职能协同、资源调配等问题,推动以项目为单位的创新变革。
2. 必要性
组织级项目管理涉及组织治理调整、方法论打造、流程体系建设、人员能力培养、知识管理、信息化建设、绩效考核等。
高层需主导搭建组织环境,但多数企业高层缺乏项目管理认知,导致管理机制阻碍战略落地、组织转型、科技创新等创新型任务。
**结论**:国内企业需通过组织级项目管理建设提升跨职能协作能力,支撑战略落地、新产品研发等转型需求,尤其在变革期价值显著。
二、PMO的核心定位
PMO(项目管理办公室)狭义指项目管理办公室,广义包括项目群/组合管理办公室、实体/虚拟PMO、多层分布式PMO、项目管理能力中心等。
核心定位:
- 企业多项目管理的归口部门
- 组织级项目管理能力建设的归口部门
- 辅助高层推动转型变革、战略落地的核心帮手
关键作用:参照英国最佳实践,战略落地需依托PMO将战略分解为能力建设,通过组织级项目管理机制推动成果转化和转型。
适用场景:企业转型期、跨越期、调整期(不确定性强时),PMO可加速机制调整、试错探索新管理模式。
三、核心理念
组织级项目管理建设采用**项目群管理(Program Management)**模式,属于适应型项目管理:
- 以成果和收益为导向,基于战略确定目标能力/收益
- 通过拆分相关项目(试点+调整+协同)形成实施路径,边试错边探索正确方向
- 典型逻辑链条:
1. 战略→业务能力差距分析
2. 差距→匹配补位项目
3. 项目数量→评估组织项目管理能力(项目经理数量/质量)
4. 能力缺口→PMO赋能/补位项目经理
5. 团队能力→支撑战略落地
四、建设步骤(10步框架)
(非严格顺序,部分可并行)
1. 现状诊断:基于成熟框架分析组织级项目管理差距
2. 定位愿景:结合企业现状与蓝图,明确PMO愿景与使命
3. 构建团队:组建专业PMO团队
4. 转变观念:通过培训获得全员对项目管理的认同
5. 铺开网络:构建分布式多层级PMO管理体系
6. 支撑战略:通过多项目管理机制推动战略落地
7. 建立控制:分阶段项目评审控制节奏
8. 业务导向:项目管理与实际业务融合
9. 统一标准:建立企业级项目管理标准化制度与流程
10. 形成体系:基于标准构建系统化项目管理体系
后台回复【资料】领取项目管理相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