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测试项目分析:原理、方法与挑战
1. 测试蓝图与项目分布
在测试构建过程中,遵循测试蓝图至关重要。如果从蓝图中删除整个列或行,测试会改变,内容效度也会丧失。因此,即便这意味着要接受某些单元格中相对较差的项目,而舍弃其他单元格中的优质项目,也必须保留蓝图中项目分布的总体模式。
例如,假设有一个测试重复同一项目 20 次,该项目的难度值为 0.5。仅从统计标准来看,这个测试中的所有项目似乎都很理想,难度合适且区分度近乎完美。但当将此结果与蓝图中的分布进行比较时,就会发现问题:所有项目都在同一个单元格内,新的测试版本无法反映测试蓝图,即缺乏内容效度。
2. 基于个人的测试项目分析
2.1 项目难度
“难度”这一概念不仅适用于知识型测试(答案只有对错之分),实际上可用于所有客观测试。以人格测试为例,如果同意某陈述能使个人在相关人格特质上获得更高分数,那么 p 值(同意人数除以总响应人数)就是合适的项目分析统计量。
需注意,在进行此类数据分析时,所有项目必须就特质的评分方向保持一致。因为在人格测试中,许多项目是反向计分的。比如在分裂型人格测试中,“我没有敌人”和“有些人想害我”都测量偏执,但方向相反。高偏执得分表现为同意第二个项目,而不同意第一个项目。实际操作中,在进行项目分析前,通常最好将所有反向项目进行反向计分。
在基于个人的测试中,往往存在不止两个响应选项的情况。此时,“难度”值是项目得分在所有响应者中的平均值。例如,可能的响应选项为“强烈同意”“同意”“不确定”“不同意”“强烈不同意”,可分别计分为 0、1、2、3、4。这里,极端难度值为 0 和 4,而非 0 和 1。此类项目可通过用 5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