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氏蛋白相互作用与生物钟振荡机制解析
1. 凯氏蛋白磷酸化状态模拟与结合特性
丝氨酸(S)和苏氨酸(T)的非磷酸化状态可由丙氨酸(A)模拟,而它们的磷酸化状态分别由天冬氨酸(D)和谷氨酸(E)模拟。由此,凯氏蛋白C(KaiC)在替代S431和T432位点时,存在四种磷酸化模拟状态:KaiC - AA、KaiC - AE、KaiC - DE和KaiC - DA。
通过高速原子力显微镜(HS - AFM)对这四种KaiC磷酸化模拟物进行观察,发现结合到KaiC上的KaiA分子数量明显依赖于KaiC的磷酸化模拟状态。与磷酸化依赖性差异亲和力(PDDA)假说一致,低磷酸化KaiC模拟物与KaiA的结合时间显著长于高磷酸化KaiC模拟物。例如,KaiC - DE的结合时间(τbound)为0.26 ± 0.05 s,KaiC - DA为0.43 ± 0.14 s,KaiC - AE为1.00 ± 0.15 s,而KaiC - AA由于结合时间过长难以准确测定。此外,KaiC - pS/T和KaiC - S/pT这两种单位点磷酸化状态与KaiA的亲和力不同,KaiC - S/pT与KaiA的结合时间是KaiC - pS/T的两倍多,这表明T432位点的磷酸化对与KaiA的亲和力变化影响更大。
KaiA与低磷酸化和高磷酸化KaiCWT以及相应磷酸化模拟物的相互作用表明,KaiA - KaiC结合的起始依赖于KaiC六聚体的磷酸化状态(τunbound),而一旦结合,KaiC磷酸化程度的增加会使结合变得不稳定(τbound)。由于KaiA与KaiC C端触手的结合会刺激KaiC的自激酶活性,因此这些不同的KaiA - KaiC亲和力(PDDA)会影响KaiC的磷酸化速率,具体取决于KaiC的磷酸
凯氏蛋白磷酸化与生物钟振荡机制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30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