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节律研究的探索之旅
1. per 基因克隆的影响
1984 年果蝇 per 基因的克隆对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当时我对浮萍的研究陷入停滞,我觉得是时候做出改变了。毕竟,这是首次明确鉴定出参与生物钟机制的物质,我以为查看其序列就能看到生物钟的模样,然而事情并非如此简单,但影响却是巨大的。
1985 年我参加戈登会议时,参与 per 基因克隆的人看起来都很了不起,令人敬畏。到 1990 年,提出了环状中心法则决定 24 小时周期的假说,1998 年,这个环连接起来形成了目前所理解的生物钟范式。虽然中心法则的假说很有吸引力,但我还是有些失望。具有讽刺意味的是,10 年后我才发现时钟基因序列包含的是另一种时钟机制,而非中心法则的基因反馈回路。
2. 莱茵衣藻的趋光性研究
由于传统生理方法似乎已过时,我需要关注已鉴定的基因和蛋白质。在中岛秀明博士的建议下,我决定研究莱茵衣藻的趋光性节律。布鲁斯博士和皮特恩德里希博士曾报道过莱茵衣藻的趋光性节律,其生物钟周期的突变体也有相关报道。
我决定开发一种测量趋光性节律的设备。当时苹果 II + 电脑上市,它从电路图到控制软件都是公开的,且与外界连接的系统也已就绪。我通过专注于输入输出外围电路的集成电路芯片说明以及使用汇编器开发机器语言软件,成功自制了测量设备。
这一过程让我学会了电子技术设计和制造的每一步,对后续研究很有帮助。而且我能够独自培养待测生物、测量其活动并分析数据,这让我有信心为未来的生物钟研究设计仪器。
研究莱茵衣藻还为我带来了合作研究的机会。我制作了趋光性设备的原型并交给中岛博士,然后和家人去北海道参加会议。在此期间,卡尔·约翰逊博士拜访了中岛博士,他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20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