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随机森林的多频全极化合成孔径雷达(PolSAR)数据农作物分类分析
1. 研究区域与数据集
研究区域选在了荷兰弗莱福兰地区的国际农业超级试验区。该试验区的地理范围介于北纬 52.266605°、东经 5.648201°(左上角坐标)和北纬 52.326725°、东经 5.441733°(右下角坐标)之间。这里地形平坦,海拔在平均海平面以下约 ±3 米,主要以农业种植为主,农田的标称面积约为 80 公顷。主要农作物有小麦、大麦、马铃薯、甜菜和玉米等,次要农作物包括油菜籽、豌豆、洋葱、毛豆和草等。
为了便于分析,将这些农作物分为两类:短茎阔叶(SSBL)作物和长茎(LS)作物。长茎作物选取了大麦和油菜籽进行分析,短茎阔叶作物则包含甜菜和马铃薯。在 1991 年的 JPL - SAR 实验期间,弗莱福兰试验区分别有 406 块、317 块、101 块和 13 块马铃薯、甜菜、大麦和油菜籽农田。
使用了 1991 年 JPL - SAR 实验期间获取的 AIRSAR 数据集。数据获取时间为 6 月,正值农业生长季节,采用多频(C 波段:5.7 厘米、L 波段:25 厘米、P 波段:68 厘米)和全极化模式。数据的标称像素间距在距离向和方位向分别为 6.66 米×12.15 米,且以压缩斯托克斯积的格式提供。利用 PolSARPro 工具箱从 AIRSAR 数据产品中生成了 C、L 和 P 波段的 3×3 协方差矩阵,其他极化特征则由 3×3 协方差矩阵的元素进一步生成。
| 波段 | 波长 |
|---|---|
| C |
-1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24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