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学习在合成孔径雷达自动目标识别与变化检测中的应用
1. 合成孔径雷达自动目标识别算法对比
在合成孔径雷达(SAR)自动目标识别(ATR)领域,为了评估算法性能,进行了多方面的实验对比。
1.1 与文献算法对比
典型的MSTAR实验是在17°仰角数据上进行训练,在15°仰角数据上进行测试。将所提出的算法应用于标准MSTAR实验,在50个训练周期内,算法实现了99.3%的整体准确率。不过,这一结果更多地反映了训练数据和测试数据的相似性,而非算法本身的性能。
1.2 与模板匹配算法对比
为验证所提算法相对于模板匹配算法的改进,重复了主要实验(在合成数据上训练,在MSTAR公开可用数据上测试)。模板匹配算法的步骤如下:
1. 处理给定的测试芯片和所有模板芯片(保留前N个像素,然后将值分箱到离散区间)。
2. 找出处理后的测试芯片与所有处理后的模板芯片之间的最大相关性。
3. 将产生最佳匹配的模板的类别报告为预测类别。
使用相同的训练数据,模板匹配算法仅实现了约79%的整体分类准确率。因此,所提出的算法使整体分类性能提高了约13%。
2. 合成孔径雷达图像变化检测方法概述
合成孔径雷达(SAR)图像可在任何天气和光照条件下获取,这一特性使其在变化检测(CD)方法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如用于灾害监测、洪水检测和农业监测等。然而,SAR图像存在独特问题,如斑点噪声和侧视采集失真,需要解决这些问题以准确检测变化。
2.1 传统变化检测方法
一些CD方法通过多时间分类来检测图像之间的变化,但这些方法需要大量标记数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448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