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器电力系统:技术、挑战与选择
一、航天器电力系统的起源与发展
1.1 太空时代的开端
1957 年 10 月 4 日,184 磅的人造卫星斯普特尼克一号(Sputnik I)发射升空,它携带银锌原电池作为唯一电源,为两个发射器提供 1 瓦电力,三周后停止广播,并于 1958 年 1 月重返大气层,标志着太空时代的黎明。此后不久,先锋一号(Vanguard I)发射,它是第一颗搭载太阳能电池与二次(可充电)电池的卫星,电池用于在日食期间提供电力。从那时起,人造卫星的复杂性和对电力的需求大幅增加,卫星从科学奇物变成了现代通信、气象、观测、导航、大地测量、国防、娱乐以及科学发现等领域不可或缺的工具。
1.2 卫星发射的增长
自早期以来,卫星发射频率变得平常。过去 40 年全球航天器发射数量不断增长,不仅发射数量增加,卫星尺寸也在增大。如今,虽然现代发射系统能轻松将巨大有效载荷送入轨道,但发射成本仍然很高,通常每千克送入低地球轨道需数千美元。这使得最小化质量和提高系统可靠性变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对于卫星的总线系统。
1.3 太空与地球电力系统的差异
太空作为运行介质具有独特性,与地球电力系统存在显著差异。例如,地球提供方便的接地机制,而太空等离子体接地存在问题;空气提供高效对流冷却,而航天器只能依靠辐射冷却;火是地球上廉价的热能转换为电能的来源,但在太空不可行;水在热管理中普遍使用,但在太空控制废热是严重的设计约束。具体差异如下表所示:
| 属性 | 地面系统 | 太空系统 |
| — | — | — |
| 规模 | 数十到数百兆瓦 | 通常为 1 到 10 千瓦 |
|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37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