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朋友说,团队建设感觉搞得七七八八,该宣导的也已经宣导下去了,事情也是按部就班在做,感觉接下来没新思路了。
针对于他们团队的现状,做的并非用户感知非常明显的事情,使用频次也相对稳定,整个体系的用户反馈也不完善,当然本身反馈也不多,这种状态也会是必然的。
我会建议,可以考虑从下面2个维度思考接下来的事情。
1. 开拓新的业务。
2. 从职业规划的角度来提高自己和团队的能力。
最好是能把上述2者结合起来。
以我自己为例,如果我希望自己能在产研销这3方面都有所理解,当研发体系和平台都已经搭建完善之后,可以想想研发和产品的结合,如果落地好用户导向。
我自己的产品sense还不行,最近越发感觉抽象思维真的是非常非常重要,但自己能力和格局有限。回想早前听某位ID设计同事关于遥控器的设计思路,再结合不久前听设计同事分享PPT的设计,我才理解这里面抽象结构的价值。以前只是觉得linkin以及国外的APP用不习惯,以前只是觉得这个PPT做得好看,以前只是觉得这个人的演讲好有感染力……其实这些事情的背后都有其简单,甚至是通用的一种结构。我理解这是一种结构力/结构思维。要能从这些具体的细节中,抽象出其本质结构,这些本质结构中,有其共性,其共性应该也是人思维方式的共性。
所以我接下来主要做的事情大致如下:
1. 理清楚研发项目的运作,尽可能提高团队效率。(新团队,好多事情还没摸得很透)
2. 梳理用户反馈->问题解决->反馈用户的整体闭环。做好用户反馈的整理,以便更好的理解用户痛点。
3. 静下心来,深入研究研究几款产品,抽象思考其共性,其结构。
4. 先定性每一个产品/每一个页面都有问题,以此来提高自己对产品的敏感度。(以前也通过类似这种方式提高过自己对团队的敏感度:先定性每封邮件都有问题)
BTW:结合最近瞎看的哲学史,原子论,本体论,机械论,理念等等这些我还没法理解的概念,我隐隐发觉哲学历史像是思维的历史,也是在不断往复,比如:机械论/自然论(或者进化论)的一种往复,这种哲学思维的背后,是否也是人认知思维的组织方式?机械论的理念和抽象思维/结构思维应该也是有很大的共性的?
简单来说,当前我的思维还很混乱,但愿再过半年,我能把这些慢慢捋成自己相对清晰的一种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