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定义网络(SDN):架构、协议与应用解析
1. 引言
软件定义网络(SDN)的出现,解决了现有网络缺乏可编程性的问题,有力地推动了网络管理的发展。可编程性这一概念兴起于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当时互联网在全球范围内广泛普及,专家们开始尝试新的理念和协议,以提供更多样的服务。
为了支持广泛的网络,特定协议的支持至关重要,这样才能在无供应商互操作性问题的情况下获得更好的输出。然而,网络设备控制逻辑难以修改,限制了网络的发展。为此,许多研究人员致力于寻找开放、灵活、可扩展且可编程的网络设备。
相关早期尝试
- OpenSignaling(OpenSig) :1995 年出现,核心是将网络中的控制平面和数据平面分离,允许开放接口在它们之间进行交互。通过这种方式,可远程控制和编程交换机,使整个网络成为一个分布式平台,简化新服务的部署。
- Tempest 框架 :它能让多个交换机控制和管理交换机的多个分区,使多种架构能在物理 ATM 网络上运行,赋予网络运营商极大的自由度来定义统一的控制架构。
- DCAN(Devolved Control of ATM networks) :主要专注于控制和管理网络交换机,并将工作分配给外部工作站。网络本质上是分布式的,可在整个网络中分配资源以提供 QoS。
- OpenFlow 等协议 :设计用于管理网络与管理实体之间的通信,能够在管理域中添加同步流功能。网络节点通过网络 API 引入,网络提供商可通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11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