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政务规划:从零散规划到边界与传统的转变
1. 电子政务零散规划现状
在信息社会中,战略导向规划催生了电子政务的零散规划模式。信息系统从业者和政策制定者常聚焦于不同层面的分析、服务和行动来规划与实施电子政务,制定出的零散计划仅在特定层面有意义,却缺乏对各层面动态的关键分析。
战略规划理念在公共部门盛行,以价值、证据为基础的规划概念,旨在实现效率提升、成本降低和服务转型,看似有益,但也存在诸多问题。例如,战略思维促使项目和计划成为投资与决策的核心,然而对这些项目的定义、重点以及如何为公众带来利益的讨论却不足。许多国家的电子政务项目相似,如自动化纳税、证书发放和执照更新等,忽视了地方和文化差异。
研究方面,电子政务研究倾向于构建解释项目开展和接受情况的模型,却未深入探究背后原因,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零散规划。从地方政府网站也能看出零散规划的影响,网站服务繁杂,增加了公民使用的难度,政府服务交付更注重竞争和效率,而忽视了公民的实际需求。
与零散规划相对,一些学者倡导更全面、关注社会发展的规划方式,将规划视为学习过程,让组织关注更大系统的需求,为众多利益相关者创造更好的未来。电子政务的替代规划方法应从绩效转向长期发展,从增长转向全面进步,从零散目标转向整体利益,并重新审视价值交付的竞争力,同时关注规划和政策实施的伦理影响。
2. 替代规划方法的评估标准
为了在地方背景下更好地探索电子政务的替代规划方法,需要制定评估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 标准 | 描述 |
| — | — |
| 应对边缘化问题 | 持续评估电子政务过程中谁受益、谁被边缘化,以及规划内容的相关性。边缘化是人们获取电子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