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序列分析——分类和聚类

本文深入探讨了时间序列分析中动态时间规整(DTW)算法的应用,包括其计算复杂度优化及LBKeogh下界加速方法,并介绍了时间序列分类与聚类的实现过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时间序列分类

时间序列可以也可以看成一个高维向量,维数即序列的长度。

与一般机器学习处理的输入向量不同,该向量的不同维度之间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恰恰相反是高度相关的。

支持向量机、朴素贝叶斯等分类算法通常假设输入向量的分量是相互独立的,因而将它们直接用在时间序列分类上可能不太合适。

K近邻这种非学习的分类算法,简单粗暴,却是可行的。

kNN 算法依赖于样本点之间相似度的计算,这里的样本点指的就是各个时间序列。

相似度的计算等价于距离的计算,所以问题的核心就在如何计算时间序列之间的相似度。

时间序列之间的距离计算可以采用动态时间规整(DTW),现将两个序列对齐,再计算距离

def DTWDistance(s1, s2):
    DTW={
   
   }
    
    for i in range(len(s1)):
        DTW[(i, -1)] = float('inf')
    for i in range(len(s2)):
        DTW[(-1, i)] = float('inf')
    DTW[(-1, -1)] = 0

    for i in range(len(s1)):
        for j in range(len(s2)):
            dist= (s1[i]-s2[j])**2
            DTW[(i, j)] = dist + min(DTW[(i-1, j)],DTW[(i, j-1)], DTW[(i-1, j-1)])

    return np.sqrt(DTW[len(s1)-1, len(s2)-1])

上面代码的计算复杂度为 O ( m n ) O(mn) O(mn) m n mn mn分别为两序列的长度。

可以通过添加局部匹配的限制条件来加速,即序列上的某点只能和其位置前后 w w w范围内的点配对。

# 优化后代码
def DTWDistance(s1, s2, w):
    DTW={
   
   }
    
    w = max(w, abs(len(s1)-len(s2)))
    
    for i in range(-1,len(s1)):
        for j in range(-
评论 16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打赏作者

颹蕭蕭

白嫖?

¥1 ¥2 ¥4 ¥6 ¥10 ¥20
扫码支付:¥1
获取中
扫码支付

您的余额不足,请更换扫码支付或充值

打赏作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