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序列分类
时间序列可以也可以看成一个高维向量,维数即序列的长度。
与一般机器学习处理的输入向量不同,该向量的不同维度之间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恰恰相反是高度相关的。
支持向量机、朴素贝叶斯等分类算法通常假设输入向量的分量是相互独立的,因而将它们直接用在时间序列分类上可能不太合适。
K近邻这种非学习的分类算法,简单粗暴,却是可行的。
kNN 算法依赖于样本点之间相似度的计算,这里的样本点指的就是各个时间序列。
相似度的计算等价于距离的计算,所以问题的核心就在如何计算时间序列之间的相似度。
时间序列之间的距离计算可以采用动态时间规整(DTW),现将两个序列对齐,再计算距离
def DTWDistance(s1, s2):
DTW={
}
for i in range(len(s1)):
DTW[(i, -1)] = float('inf')
for i in range(len(s2)):
DTW[(-1, i)] = float('inf')
DTW[(-1, -1)] = 0
for i in range(len(s1)):
for j in range(len(s2)):
dist= (s1[i]-s2[j])**2
DTW[(i, j)] = dist + min(DTW[(i-1, j)],DTW[(i, j-1)], DTW[(i-1, j-1)])
return np.sqrt(DTW[len(s1)-1, len(s2)-1])
上面代码的计算复杂度为 O ( m n ) O(mn) O(mn), m n mn mn分别为两序列的长度。
可以通过添加局部匹配的限制条件来加速,即序列上的某点只能和其位置前后 w w w范围内的点配对。
# 优化后代码
def DTWDistance(s1, s2, w):
DTW={
}
w = max(w, abs(len(s1)-len(s2)))
for i in range(-1,len(s1)):
for j in range(-

本文深入探讨了时间序列分析中动态时间规整(DTW)算法的应用,包括其计算复杂度优化及LBKeogh下界加速方法,并介绍了时间序列分类与聚类的实现过程。
最低0.47元/天 解锁文章
1193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