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正化群方法:原理、应用与关键技巧
1. 重正化群方法的基本思想与历史视角
重正化群(RG)方法最初是在统计力学(二阶相变)和粒子物理学(渐近行为、有效理论、格点正则化)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这一方法主要包含以下几个关键步骤:
1. 用更粗粒化的自由度取代微观自由度(如块自旋、抽取、粗粒化等)。
2. 对新变量进行重新标度,以便将新的相互作用(编码在哈密顿量或张量中)与原始的相互作用进行比较。
3. 找到由步骤1和2定义的RG变换的不动点。
4. 在不动点处将RG变换线性化,分离出相关(扩展)和无关(收缩)的方向。相关方向表征了普遍的大距离行为。
在粒子物理学中,RG思想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在微扰理论的背景下,它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非重正化相互作用被认为是无关紧要的。这是标准模型作为一个可预测理论发展和确立的关键因素。例如,布劳特 - 恩格勒特 - 希格斯机制被认为是一个可行的理论,因为它导致了电弱相互作用的重正化理论。跑动耦合常数将核尺度和对撞机尺度的物理联系起来,渐近自由为部分子模型提供了理论依据。
然而,在非微扰层面,如在格点场论中,RG方法的应用更为困难。在高能物理学的背景下,格点并非物理实体,我们需要取连续极限,这对应于RG变换的不动点(其中用格点间距表示的关联长度是无限的)。到目前为止,RG的数值实现尚未用于从特定过程中提取某些物理量,我们更多地依赖于不同间距下的蒙特卡罗模拟,并外推到零间距。
从长远的历史角度来看,积分微积分的类比是,重要性抽样就像求积法(稳健可靠),而RG不动点则像微积分基本定理(最初难以理解,但充分发展后功能强大)。
2. 粗粒化与块化
粗粒化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