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兵力对比:以2万兵力对王莽的40万大军。
历史背景:
王莽新朝,民不聊生,平民起义军反抗新莽王朝,平民起义军得人心。
新莽王朝定都长安,汉军攻打宛城,直接威胁到了新莽王朝的统治,考虑到宛城的特殊重要地理位置。王莽从各州郡调集精兵,浩浩荡荡直奔宛城而来。
各起义的汉军听闻大军将至,慌了阵脚,纷纷聚集昆阳城内,此时刘秀在大敌当前,临危不乱,面对其它将领打算放弃昆阳城,往其它的县城疏散的考虑,他冷静分析形势:大敌当前,若各自往其它县城逃跑,则兵力分散,昆阳城易守难攻,且攻打宛城的主力在没有攻下宛城的情况下不能来救援。提出建议:一路人马坚守昆阳城,另一路人马赶在敌军包围昆阳城之前,出去寻找援兵,然后再采取前后夹击。
在这期间王莽军队领导表现轻敌,面对刘秀带领的援兵从一侧攻击,不放在眼里,只派了一千人马对抗,结果失败。此时围困了昆阳城数日久攻不下,再加上战略反攻的胜利,王莽新军士气低落,面对两面作战处于被动地位。
刘秀接下来采取两步措施:1)制造假消息(宛城已被攻下),加强了昆阳城守军的士气,同时动摇了王莽新军的军心 2)利用从各郡征调的士兵之间的沟通不畅的缺点且敌军领导的轻敌,集结3千名敢死队,冲入敌军的指挥部,使得敌军阵势大乱,新军兵败如山倒,向北逃窜。
总结:
1)兵者诡道也,施加各种阴谋诡计欺骗敌人,使其不知虚实,捉摸不定,故意迷惑敌人,动摇敌人军心;
2)兵贵神速,在敌军军心动摇之时,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敢于依据敌人的薄弱环节,重点攻击 ;
3) 敌军将领把40万大军用于包围昆阳城,而没有直取宛城的错误做法。昆阳城易守难攻,且只要击败攻打宛城的主力,则昆阳城不攻自破,却没有意识到或者不听其它将领的正确意见,没有正确的判断能力;
4)敌军轻敌,据自己有数倍于对方的实力而没有把对方放在眼里,没有看到自己的劣势,从而将优势转变为劣势;
5)要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决心,充分利用自我优势,对抗敌方的劣势,殊死战斗,"则我专而敌分,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则我众而敌寡;能以众击寡者,则吾之所与战者约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