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可逆输入矩阵:代数与几何视角下的系统同步研究
1. 线性化系统分析
在研究系统同步问题时,首先涉及到对系统的线性化处理。对于满足特定条件的系统,有如下推导:$D_{\bar{x}}(∗)$ 表示 $∗$ 在 $\bar{x}$ 处的雅可比矩阵,且 $\bar{x} 1 = \cdots = \bar{x}_N$。由于在任意 $\bar{x}_i$($1 \leq i \leq N$)处,$D {\bar{x}}(F) = I_N \otimes D_{\bar{x} i}(f)$,所以可得 $D {\bar{x}}(M_{\sigma}(t)F) = D_{\bar{x}}(F)e_{\sigma}(t)$。根据 $e_{\sigma}(t)$ 的定义,(4.39) 式的线性化版本为 $\dot{e} {\sigma}(t) = D {\bar{x}}(F)e_{\sigma}(t) - \varphi(L_{\sigma}(t) \otimes \Gamma)e_{\sigma}(t)$(4.51)。不过,要得到这个式子,要求初始状态处于同步流形附近。
对于 Lipschitz 非线性系统(4.32),在满足假设 4.19 和 4.21 的条件下,若 $g(c^{1/2})$ 在有界时间区间内有界,并且对于任意 $x \in R^{nN}$ 都有 $|D_{\bar{x}}(F)| < \rho$($\rho$ 为假设 4.21 中的参数),那么当耦合强度 $\varphi$ 足够大时,系统能实现局部同步。
2. 数值示例
为了验证上述理论结果,进行了一些模拟实验。
-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36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