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北极混血儿与先锋派艺术的现状与未来

北极混血儿与先锋派艺术的现状与未来

皮娅·阿尔克的艺术贡献

皮娅·阿尔克(Pia Arke)的作品融合了个人童年记忆、殖民意象和女性主义身体表演。她童年在图勒空军基地附近生活的经历,成为其创作的重要源泉。在作品中,她将殖民关系以身体“表演”的形式呈现,如苏珊娜因癌症改变的身体和她自己赤裸的“动物”身体,以此嘲讽殖民者的“诊断”。从形式上看,作品十分精致,例如苏珊娜胸部的伤疤与旧插图中舞者形成的圆圈相呼应。

后殖民先锋派艺术的兴起

如今的格陵兰,尽管地理位置偏远、基础设施薄弱且人口仅约 5.5 万,但在音乐、文学、戏剧、表演艺术和视觉艺术等领域却有着相对活跃多样的艺术场景。年轻一代艺术家继承了皮娅·阿尔克几十年前关注的许多主题。历史上,格陵兰视觉艺术主要以描绘自然景观和传统因纽特人(如海豹捕猎者和猎人)为主,这在丹麦人和格陵兰人中都是常见主题。

20 世纪 90 年代,格陵兰艺术进入了“概念和反思性激进地进入艺术作品”的时期,皮娅·阿尔克是这一“浪潮”的开拓者,她对丹麦与格陵兰的殖民关系进行了后殖民批判。从 20 世纪 90 年代末起,后殖民主义在国际艺术中成为重要主题,如 2002 年卡塞尔的 Documenta 11 展览。然而在丹麦,很少有艺术家触及这一“沉默”的主题,直到 2017 年丹麦放弃美属维尔京群岛百年之际,才开始了关于丹麦殖民历史的公开讨论和相关艺术展览。

民族美学的提出

皮娅·阿尔克提出了“民族美学”(ethno - aesthetics)的概念,这一概念源于她 1995 年的毕业论文章节内容。她批评当时将格陵兰艺术视为特别本真、天真和“接地气”的“爱斯基摩艺术”的观点。她拒绝单一立场,倡导“混血”立场,更喜欢“民族美学”而非“后殖民”一词,因为“后殖民主义”将殖民主义视为过去,而她认为自己需要找到一个“第三空间”来打破第一世界和第三世界关系的二元逻辑。

“民族美学”中的“民族”并非指特定的格陵兰性,而是定义为“我们所不是的”,即不属于西方文化。她拒绝“我们与他们”的对立,提出“玩弄不同世界的碎片”的策略,反对传统的民族艺术。对她而言,后殖民策略不是关于内疚,而是丹麦人和格陵兰人在晚期殖民文化情境中明确地与历史、身份和意象相关联,并通过美学来实现。

《斯科斯比松德的故事》

哈尔·福斯特(Hal Foster)在 1996 年的《真实的回归》中提到“艺术家即民族志学者”,皮娅·阿尔克的《斯科斯比松德的故事》(Stories from Scoresbysund)就是这样一部接近人类学领域的艺术作品。这本书于 2003 年以丹麦语出版,2010 年出版了英语和格陵兰语版本。它是阿尔克多年艺术创作和文化历史研究的初步成果,围绕她出生并生活到三岁的村庄展开,许多亲戚仍居住在那里。

书中一半以上是文字,大部分由阿尔克本人撰写,还有八小部分“地图章节”由瑞典作家斯特凡·琼森(Stefan Jonsson)撰写。书中有大量照片,部分是阿尔克 1997 年和 1998 年访问斯科斯比松德时拍摄的,大部分是丹麦殖民者拍摄的档案照片。1997 年首次访问后,她在丹麦进行了大量档案研究,次年带着照片和文字资料回到村庄,让居民为旧照片中的人物命名并添加个人故事和记忆。她发现这个村庄没有集体记忆,于是她的任务就是为其赋予过去。

斯科斯比松德由当地故事编织而成,融合了个人、家庭故事以及更广泛的殖民和全球故事,私人、美学和地缘政治元素相互交织。这个村庄于 1924 年由丹麦殖民政府建立,为了与挪威的领土争端,丹麦将十个家庭从安马萨利克(1992 年后称为塔西拉克)迁至此处。阿尔克的目的是将档案记忆归还给当代村民,探索自己的个人历史,并让更多人了解丹麦 - 格陵兰殖民历史中这一鲜为人知的部分。

阿尔克作品的总结

皮娅·阿尔克发明的“民族美学”概念,将混血、摄影、先锋主义、后殖民主义等六个核心概念或策略贯穿于她短暂的职业生涯。她的作品开启了丹麦和格陵兰关于后殖民主义的讨论,为格陵兰艺术家发声,但这些贡献在丹麦艺术史中很晚才被模糊认可,仍值得更广泛的艺术史认可和整合。

她的作品虽内容严肃政治,但充满幽默和趣味性,并非对丹麦殖民主义的苦涩或激进攻击,而是通过摄影进行表演性和探索性的游戏,反对与殖民摄影相关的主导表征制度。她自称为“北极混血儿”,在“混血”美学中,她既是艺术家又是研究者,既是丹麦殖民者又是格陵兰被殖民者,既是摄影师/主体又是被拍摄对象/客体,她处于一个探索性、趣味性和开放性的第三位置,在格陵兰 - 北欧语境中是先锋派先驱。

以下是皮娅·阿尔克相关概念的总结表格:
|概念|含义|
| ---- | ---- |
|民族美学|反对将格陵兰艺术视为“爱斯基摩艺术”,倡导“混血”立场,打破二元逻辑,融合民族学、人类学与艺术实践等多学科|
|后殖民批判|对丹麦与格陵兰的殖民关系进行批判,推动后殖民主义在艺术中的讨论|
|混血美学|艺术家兼具多种身份,处于探索性的第三位置进行创作|

先锋派艺术的发展困境与现状

先锋派艺术的死亡并非新鲜事。彼得·比格尔(Peter Bürger)在二战后宣称先锋派的终结,尽管 20 世纪 50 年代和 60 年代的新先锋派宣称与历史先锋派有相似目标,但他们愿意在博物馆和画廊展示作品,使先锋派抗议走向了反面。随着互联网、社交媒体和流媒体服务的发展,文化产业对日常生活的渗透更加明显,安德烈亚斯·胡伊森(Andreas Huyssen)认为历史先锋派已成为过去,其艺术发明和技术被西方大众传媒文化吸收和同化,文化产业而非先锋派成功改变了 20 世纪的日常生活。艺术史学家大卫·科廷顿(David Cottington)也认为先锋派在 20 世纪 60 年代末被体制化,被商品文化或艺术界利用,成为“品牌提升”或文化产业的“研发部门”。

20 世纪 90 年代后,许多先锋派档案可供艺术家和研究者使用,引发了新的艺术和学术兴趣。一些理论家如哈尔·福斯特认为战后先锋派运动和艺术家发展和完善了战前先锋派的制度分析,从宏大对立转向微妙位移。然而,也有人认为 1975 年后不再有新的先锋派艺术,如纽约诗人派或情境主义国际被认为是“最后的先锋派”。

当代艺术家的先锋派实践分析

超级弹性小组(Superflex)

超级弹性小组是国际知名的丹麦艺术家团体,其艺术实践在艺术和市场经济之间摇摆。他们有意识地在“工程、经济、设计、社会活动和艺术”之间保持微妙平衡,试图“挑战和改变帝国主义全球秩序的经济结构”。该小组像商业公司一样运营,成员有五人,生产的物品和活动以橙色为标志色并带有“Super - ”前缀进行商业营销,同时在艺术领域也取得成功。这种寄生性的实践方式,既从艺术世界的经济支持和分销系统中获利,又表面上开发和销售旨在改善坦桑尼亚贫困家庭或巴西莫埃斯地区贫困农民生活的产品,受到先锋派批评者的鄙视。但也有人认为这种实践是否像蒂埃里·德·迪夫(Thierry de Duve)所说的杜尚的现成品那样“揭示现代艺术系统的功能条件”值得探讨。

比亚克·英格斯(Bjarke Ingels)

全球成功的丹麦建筑师比亚克·英格斯与超级弹性小组合作开发了哥本哈根的楔形城市景观超级基尔恩(Superkilen)。他在文化取向方面,一方面承认受传统影响,另一方面又明显与传统决裂。他不仅从事传统意义上的建筑工作,还在建筑的扩展领域活动,通过各种媒介进行交流,这使得他在先锋派建筑传统中的地位讨论更加复杂。他的建筑项目、书籍和宣言既体现了趣味性又有务实的商业模式,他的“务实乌托邦主义”使他与埃隆·马斯克等企业家和谷歌等全球公司有联系,同时不断提及北欧福利国家协商民主的优势。

丹麦先锋派设计案例

彼得·布里克·桑德加德(Peter Brix Søndergaard)讨论了丹麦的先锋派设计案例。他以彼得·比格尔的历史先锋派概念为基础,分析了当代设计中与从威廉·莫里斯和包豪斯到后来斯堪的纳维亚设计的“浪漫”或“理想主义”先锋派传统相对的概念。三位设计师试图通过“自我批判先锋派实践”远离无情的商业化,采用所谓的批判性、准功能性、投机性或后最优设计。这种设计具有情境模糊性,质疑围绕物品的话语,充满跨学科参考,创造“家具突变体”,通过采用画廊展示形式或使用标题来表明与艺术世界的关联,如设计师贝克凯尔·费克斯(Bækkel Fex)的工作格言“有功能的艺术 - 无功能的设计”。先锋派设计师如今质疑功能方面以追求独立批判立场,参与了国际上探索设计学科基础的努力。

以下是部分艺术家及其先锋派实践特点的表格:
|艺术家/团体|先锋派实践特点|
| ---- | ---- |
|超级弹性小组|艺术与市场经济结合,挑战经济结构,商业营销与艺术领域并行|
|比亚克·英格斯|文化取向复杂,传统与创新并存,在建筑扩展领域活动|
|丹麦先锋派设计师|自我批判,远离商业化,采用批判性设计策略|

后殖民视角下先锋派艺术的思考

安妮·林·彼得森(Anne Ring Petersen)从后殖民视角探讨了先锋派概念在当代全球艺术中的实用性。她指出,随着艺术世界向西方以外的艺术场景开放,有人试图将非西方大都市中心的先锋派纳入其中,但她怀疑将先锋派框架应用于具有反西方、后殖民或去殖民议程的艺术是否合适。她以丹麦 - 西印度艺术家珍妮特·埃勒斯(Jeannette Ehlers)的两个涉及丹麦殖民历史和跨大西洋奴隶贸易的表演作品为例,虽然埃勒斯的作品有美学先锋派策略的痕迹,但她认为先锋派视角不能单独存在,因为可能会错过或压制关键政治方面,而后殖民视角可以同时捕捉表演的政治和颠覆性美学。

冰岛与其他地区的先锋派案例

冰岛的 Nýhil 小组

本尼迪克特·哈尔塔森(Benedikt Hjartarson)讨论了冰岛的 Nýhil 小组(2001 - 2011 年活跃),认为该小组是 21 世纪初先锋派重生的有趣案例。该小组的目标是将实验诗歌引入保守的冰岛文学环境,为年轻诗人创造新的诗歌场景。维达·索尔斯坦松(Viðar Þorsteinsson)2006 年的文本宣称该小组将成为冰岛文学新事物的“诞生诊所”。哈尔塔森认为这种“新事物诞生”的修辞既体现了激进的创新意愿,又意识到属于可追溯到历史先锋派的传统,具有“批判性讽刺”的模式。该小组出版翻译的实验诗歌集以构建 21 世纪的先锋派经典,其“激进和挑衅性的修辞”呼应了先锋派早期宣言。21 世纪先锋派的重生必须批判性看待保守标准和已成为经典的先锋派传统,采取极化文化领域的策略,引发对抗和冲突,使文化领域处于持续动荡状态。

其他艺术家

卡特琳娜·皮拉克·西库(Katarina Pirak Sikku)关于萨米人身份的作品、萨米作家和艺术家尼尔 - 阿斯拉克·瓦尔克帕(Nils - Aslak Valkeapää)的作品,以及芬兰艺术家约尔马·普拉宁(Jorma Puranen)20 世纪 90 年代的《想象的返乡》(Imaginary Homecoming)等,都在形式和内容上以类似方式为先锋派艺术发展做出贡献。约尔马·普拉宁从巴黎人类博物馆档案中获取 1884 年法国王子罗兰·波拿巴拍摄的萨米人肖像,将其放大、命名并放置在萨米人原生景观中重新拍摄。

当代北欧先锋派的定义与现状

米凯尔·博尔特·拉斯穆森(Mikkel Bolt Rasmussen)探讨了北欧国家是否存在当代先锋派。他遵循彼得·比格尔和居伊·德波(Guy Debord)对先锋派的定义,认为先锋派是试图通过荒谬疯狂的姿态挑衅艺术机构,或在艺术机构之外利用艺术媒介和艺术家的创造力或“无政府主义想象力”,将艺术用于反对资本主义社会的革命斗争,从而挑战艺术的自主性并推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变革。

他认为不应简单将当代艺术视为“历史先锋派”的苍白重复,而应将其视为处于颠覆和资助之间的状态。过去 25 年,当代艺术成为扩展体验经济的一部分,艺术机构越来越融入国家和国际政治系统。

以下是不同艺术家和团体先锋派实践的对比流程图:

graph LR
    A[超级弹性小组] --> B(艺术与市场结合)
    C[比亚克·英格斯] --> D(建筑传统与创新)
    E[丹麦先锋派设计师] --> F(批判商业化设计)
    G[珍妮特·埃勒斯] --> H(后殖民艺术表达)
    I[Nýhil 小组] --> J(实验诗歌先锋)
    B --> K(挑战经济结构)
    D --> L(与多领域合作)
    F --> M(质疑功能与话语)
    H --> N(政治与美学结合)
    J --> O(构建先锋派经典)

综上所述,先锋派艺术在当代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变化。从皮娅·阿尔克的后殖民先锋艺术到当代艺术家和团体的多样化实践,我们看到先锋派艺术在不同地域和领域的发展呈现出复杂的态势。后殖民视角的兴起对传统先锋派概念提出了挑战,而当代艺术与商业、政治等领域的融合也使先锋派的定义和发展更加模糊。然而,艺术家们仍在不断探索和创新,试图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找到先锋派艺术的新方向。在未来,先锋派艺术是否能够继续保持其颠覆性和创新性,以及如何在全球艺术和文化的大背景下定位自己,将是值得持续关注的问题。

先锋派艺术在当代身份与政治表达中的体现

尼尔森夫人的艺术实践

劳拉·路易丝·舒尔茨(Laura Luise Schultz)在文章中探讨了表演艺术家尼尔森夫人(Madame Nielsen)的作品。尼尔森夫人的作品将个人身份与全球政治紧密相连,探讨了当代民主状态、全球化世界中的国家和个人身份等问题,同时将这些主题与生死等存在主义主题以及对现代艺术概念的先锋派批判相结合。

在她的作品中,个人身份与全球政治的关系通过大众媒体、社交媒体以及小说、戏剧和音乐会等传统形式进行复杂编排。从最初的克劳斯·贝克 - 尼尔森(Claus Beck - Nielsen)到尼尔森、尼尔森主席(Chairman Nielsen),再到如今的尼尔森夫人,身份的转变通过媒体编排呈现,但始终强调个体物质身体的独特性。身体受到话语行为的塑造和影响,物质与话语、社会法律规范与个体身体之间的交流是她艺术探索的核心。

尼尔森夫人的实践中,先锋派对身体在场的坚持与后现代主义对稳定独立主体的批判并存。她解构了艺术作品作为稳定实体和有机统一体的概念,同时坚持创作经典艺术作品。她的干预性和表演性实践与早期先锋派有许多美学特征和概念分析上的相似之处,但也在不断协商先锋派立场及其局限性,提出了关于现代艺术概念现状的根本问题,延续了先锋派对艺术与生活关系的基本质疑以及对现代艺术自主性的挑战。

以下是尼尔森夫人艺术实践特点的总结表格:
|特点|描述|
| ---- | ---- |
|身份与政治融合|将个人身份转变与全球政治问题通过多种媒体形式进行编排表达|
|身体与话语交流|强调身体受话语影响,探索物质与话语、社会规范与个体身体的关系|
|先锋与后现代并存|融合先锋派对身体在场的坚持和后现代主义对主体的批判|
|解构与创作并行|解构艺术作品的传统概念,同时坚持创作经典作品|

先锋派艺术在当代的多元表现形式

先锋派艺术在当代呈现出多元的表现形式,不同艺术家和团体以各自独特的方式进行探索和实践。

从皮娅·阿尔克的后殖民先锋艺术,融合个人记忆、殖民意象和女性主义身体表演,到超级弹性小组在艺术与市场经济之间的摇摆,试图挑战全球经济结构;从比亚克·英格斯在建筑领域传统与创新的结合,到丹麦先锋派设计师对商业化的批判和对设计功能的质疑;从珍妮特·埃勒斯的后殖民艺术表达,到冰岛 Nýhil 小组在诗歌领域的实验和先锋派经典的构建,以及尼尔森夫人在个人身份与全球政治表达上的创新实践,先锋派艺术在不同领域和文化背景下展现出丰富的可能性。

这些艺术家和团体的实践虽然各有特点,但都围绕着先锋派的核心精神,即挑战传统、探索未知、追求创新和社会变革。他们在当代社会的不同层面,通过艺术作品引发人们对历史、身份、政治、经济和文化等问题的思考。

先锋派艺术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挑战
  • 被体制化和商业化 :如彼得·比格尔、安德烈亚斯·胡伊森和大卫·科廷顿等学者所指出,先锋派艺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被体制化和商业化。博物馆、画廊等艺术机构的接纳,以及商品文化的吸收,使先锋派的抗议精神减弱,甚至成为商业品牌的一部分。例如超级弹性小组在艺术与市场之间的平衡,虽然有挑战经济结构的意愿,但也被批评为寄生性实践,从艺术世界的经济支持中获利。
  • 后殖民视角的挑战 :后殖民视角的兴起对传统先锋派概念提出了质疑。安妮·林·彼得森认为,将先锋派框架应用于具有反西方、后殖民或去殖民议程的艺术可能会错过或压制关键政治方面。传统先锋派的欧洲中心主义立场在全球艺术和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受到挑战,需要重新审视其定义和发展方向。
  • 艺术与生活界限模糊 :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艺术与生活的距离逐渐模糊。互联网、社交媒体和流媒体服务的普及,使文化产业深入到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先锋派艺术试图打破艺术与生活界限的目标在某种程度上被文化产业所实现,导致先锋派的独特性和颠覆性减弱。
机遇
  • 多元文化交流与融合 :全球化的发展促进了多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为先锋派艺术提供了更广阔的创作空间。艺术家可以从不同文化中汲取灵感,融合不同的艺术形式和观念,创造出更具创新性和包容性的作品。例如皮娅·阿尔克的作品融合了格陵兰和丹麦的文化元素,展现了后殖民背景下的多元身份和文化碰撞。
  • 技术创新带来的可能性 :科技的不断进步为先锋派艺术带来了新的表现形式和创作手段。新媒体艺术、数字艺术、虚拟现实等技术的发展,使艺术家能够突破传统艺术的限制,创造出更加沉浸式、互动性强的作品。例如一些艺术家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创造出虚拟艺术空间,让观众身临其境地体验艺术作品。
  • 社会变革引发的思考 :当代社会面临着诸多问题,如种族歧视、性别平等、环境危机等,这些问题引发了艺术家的关注和思考。先锋派艺术可以通过作品表达对这些社会问题的批判和反思,推动社会变革。例如珍妮特·埃勒斯的作品涉及丹麦殖民历史和跨大西洋奴隶贸易,引发了人们对殖民主义和种族问题的关注。

对先锋派艺术未来发展的展望

尽管先锋派艺术在当代面临着诸多挑战,但它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发展潜力。未来,先锋派艺术可能会朝着以下几个方向发展:

跨学科融合

先锋派艺术将继续与其他学科进行融合,如科学、技术、社会学、心理学等。通过跨学科合作,艺术家可以获得更广泛的知识和资源,创造出更具深度和广度的作品。例如,艺术家与科学家合作,利用科学技术创造出具有创新性的艺术作品;与社会学家合作,关注社会问题,通过艺术作品引发社会变革。

全球视野与地方特色结合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先锋派艺术将更加注重全球视野与地方特色的结合。艺术家将在全球文化交流中汲取灵感,同时保留和发扬本土文化特色。例如,不同地区的艺术家可以通过作品展示当地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现实,同时与全球观众进行对话,促进文化的多样性和交流。

参与式和互动式艺术

随着观众对艺术参与度的要求越来越高,未来的先锋派艺术将更加注重参与式和互动式体验。艺术家将创造出更多让观众参与其中的作品,使观众成为艺术创作的一部分。例如,一些艺术作品通过互动装置、社交媒体等方式,让观众与作品进行互动,共同创造艺术体验。

政治与美学的平衡

在当代社会,艺术与政治的关系日益紧密。未来的先锋派艺术将更加注重政治与美学的平衡,既通过作品表达对社会问题的批判和反思,又保持艺术的审美价值。艺术家将在政治表达和艺术创作之间找到平衡点,创造出既有思想深度又有艺术感染力的作品。

总结

先锋派艺术在当代呈现出复杂多样的发展态势。从皮娅·阿尔克等艺术家的早期探索,到当代艺术家和团体在不同领域的实践,先锋派艺术不断面临着挑战和机遇。后殖民视角的兴起、艺术与商业的融合、社会变革的需求等因素,都对先锋派艺术的发展产生了影响。

然而,艺术家们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创新,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寻找先锋派艺术的新方向。跨学科融合、全球视野与地方特色结合、参与式和互动式艺术以及政治与美学的平衡,将成为未来先锋派艺术发展的重要趋势。我们期待着先锋派艺术在未来能够继续保持其颠覆性和创新性,为全球艺术和文化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以下是先锋派艺术未来发展趋势的流程图:

graph LR
    A[先锋派艺术未来发展] --> B(跨学科融合)
    A --> C(全球视野与地方特色结合)
    A --> D(参与式和互动式艺术)
    A --> E(政治与美学平衡)
    B --> F(与多学科合作创作)
    C --> G(展示本土文化与全球对话)
    D --> H(观众参与艺术创作)
    E --> I(批判反思与审美价值并存)
评论
成就一亿技术人!
拼手气红包6.0元
还能输入1000个字符  | 博主筛选后可见
 
红包 添加红包
表情包 插入表情
 条评论被折叠 查看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