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聚合:理论、挑战与解决方案
1. 判断聚合基础与域限制条件
在判断聚合中,我们常面临一些逻辑和决策上的挑战。例如,有如下简单的逻辑关系表:
| p | q | p ∨ q |
| — | — | — |
| V1: 0 | 0 | 0 |
| V2: 0 | 1 | 1 |
| V3: 0 | 1 | 1 |
| fmaj: 0 | 1 | 1 |
Dietrich和List引入了一个必要且充分的域限制条件:多数一致性(Majority - Consistency)。若一个轮廓P满足,议程A中的每个最小不一致子集X都包含一个未被多数接受的命题,那么该轮廓P就是多数一致的。
域限制条件在某些决策场景中,为解决不可能结果提供了可行的途径。不同群体的多元化程度不同,如果有经验证据表明,在特定群体面对特定决策问题时满足上述条件,那么个体判断就可以安全地聚合为集体判断集。
2. 放宽输出约束
2.1 弃权机制
Gärdenfors最早提出放宽集体判断集的完整性要求。他认为完整性要求过于严格和不现实,因此研究了允许选民对议程中的某些命题弃权的情况。他证明了,如果判断集不必完整(但需演绎封闭且一致),那么每个满足独立性(IND)和全域性(U)的聚合函数必然是寡头式的。
寡头式聚合函数的定义为:存在一个子集O ⊆ N,对于所有的命题ϕ ∈ A和所有的轮廓P ∈ P,当且仅当O中的所有成员对ϕ的判断为真(或假)时,集体判断对ϕ的判断才为真(或假)。当O只包含一个成员时,寡头制就变成了独裁制;当O = N时,就是一致同意规则,可看作全体个体的寡头制。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