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的组合自动测试模式生成(ATPG)算法解析
1. PODEM(Goel)算法
在20世纪70年代末,半导体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RAM)被引入IBM大型计算机中。为了提高其可靠性,需要误差校正和转换(ECAT)电路,但D - ALG算法在为这些电路生成测试时失败了,原因是其搜索过程缺乏方向性。ECAT电路由异或(XOR)逻辑门树组成,在定义输出信号之前,必须设置所有外部门输入。为此,Goel引入了PODEM(Path Oriented DEcision Making)算法来处理这些电路。
PODEM算法带来了许多标准的ATPG概念:
- 缩小搜索树规模 :PODEM仅围绕主输入(PI)变量扩展二进制决策树,而非围绕所有电路信号。这将树的规模从$2^n$大幅缩小到$2^{no_pis}$,其中$n$是逻辑门的数量,$no_pis$是主输入的数量,大大加速了ATPG过程。
- D - 前沿检查 :D - ALG即使在D - 前沿消失时仍会继续相交D - 立方体。Goel引入了X - PATH - CHECK子例程来测试D - 前沿是否仍然存在。如果不存在,PODEM会立即回溯,这也极大地加速了搜索过程。
- 引入目标机制 :Goel在ATPG算法中引入了目标的概念。初始目标的选择是为了使ATPG算法更接近将D或$\overline{D}$传播到主输出(PO)。
- 使用回溯和可控性度量 :Goel认识到选择要设置的主输入对于有效实现目标至关重要,于是发明了回溯方法。PODEM使用初始目标与PO之间的路径长度来衡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57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