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ELAB色彩空间:原理、应用与未来发展
1. 色彩科学的追求与CIELAB的诞生
多年来,色彩科学家和工程师一直致力于实现均匀色彩空间(UCS)。应用UCS时,首先使用色彩测量仪器测量一对样本,获取其CIE三刺激值(XYZ),接着将这些值转换为感知相关量,如CIELAB亮度、色度和色相角。计算这对颜色之间的距离并报告为色差(ΔE),再将该色差与预定的颜色公差进行比较,对于特定产品,如果色差小于颜色公差,则判定为“可接受”,否则拒绝。
在1976年CIELAB被推荐之前,已经推导出了20多种公式。其中一些公式是为了拟合孟塞尔颜色秩序系统(Munsell color order system)的间距而推导的。孟塞尔颜色秩序系统由A. H. Munsell发明,基于等视觉感知步骤。任何颜色都可以定义为三维孟塞尔颜色空间中的一个点,其相关属性包括孟塞尔色相(H)、孟塞尔色度(C)和孟塞尔明度(V),分别对应于感知的色相、饱和度和亮度。美国光学学会(OSA)比色委员会的成员对每个属性的颜色样本间距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于1943年公布了理想间距样本的CIE三刺激值。
然而,孟塞尔系统与CIE系统(由x,y色度图表示)存在很大差异。例如,在蓝色区域的一个色度步骤至少比绿色区域的一个色度步骤短五倍,并且等色度轨迹远非圆形,等色相轮廓也不是直线。
一些早期基于孟塞尔的公式直接使用孟塞尔H、V和C值,并为每个分量设置权重因子进行计算。1944年,Adams和Nickerson开发了ANLAB公式:
[
\Delta E_{ANLAB} = \frac{40}{\sqrt{0.23(\Delta V_y)^2 + (\Delta (V_x - V_y))^2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14万+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