锚定明度理论与古代颜色术语解读
锚定明度理论
在明度感知的研究中,锚定理论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指出表面的明度不仅取决于其自身的亮度,还与周围区域的亮度密切相关。
相对亮度与锚定规则
一个恒定亮度的均匀圆盘,通过改变其周围均匀圆环的亮度,能使其呈现出从白色到黑色的任何灰度。不过,相对亮度本身只能产生相对的灰度。要确定表面的具体灰度,除了相对亮度,还需要一个锚定规则,即把相对亮度的某个值与灰度标尺上的某个值联系起来的规则。锚定理论采用最高亮度规则,即照明区域内的最高亮度被感知为白色,该值作为与较低亮度值比较的标准。
简单图像与复杂图像
- 简单图像 :指整个视野被单一照明水平填充的图像。预测目标表面明度值的公式为:明度 = T/H * 0.9,其中 T 是目标的亮度,H 是图像中的最高亮度,0.9 是白色的反射率。此外,几何关系在锚定中也有作用,明度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表面的相对面积,一般来说,相对面积增大,明度增加,但“面积越大越亮”的效果仅在较暗表面填充超过视野一半面积时才适用。
- 复杂图像 :现实中常见的图像通常包含多个照明水平。锚定理论认为复杂图像与简单图像的关系遵循两个原则。一是简单图像中的明度计算规则适用于嵌入复杂图像中的框架;二是框架之间存在一种相互作用,称为共同决定。
共同决定
共同决定这一术语由布达佩斯的格式塔心理学家 Kardos 提出。他认为目标的明度不仅在其所属框架内计算,还受相邻框架的影响。表面的明度部分由其在所属照明场(相关场)中的相对亮度决定,部分由其与相邻照明场(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