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程间通信(IPC)机制:管道、FIFO、消息队列和共享内存
在进程间通信(IPC)中,有多种机制可供选择,每种机制都有其特点和适用场景。本文将详细介绍管道(Pipes)、先进先出(FIFO)、消息队列(Message Queues)和共享内存(Shared Memory)这四种IPC机制,并提供相应的代码示例和操作步骤。
1. IPC机制概述
在进行进程间数据交换时,如果对数据交换量存在疑问,建议使用同步机制,如互斥锁(mutex)、信号量(semaphores)等。以下是四种IPC机制的简要介绍:
| IPC机制 | 通信模式 | 适用范围 | 数据传输 | 同步需求 |
| ---- | ---- | ---- | ---- | ---- |
| 管道(Pipes) | 半双工(需两个管道实现全双工) | 同一机器上的进程 | 数据在进程和内核空间之间复制 | 通常不需要,数据量超过 pipe_BUF
时需要 |
| 先进先出(FIFO) | 半双工(需两个FIFO实现全双工) | 同一机器或不同机器上的进程(基于文件) | 数据在进程和内核空间之间复制 | 数据量超过 pipe_BUF
时需要 |
| 消息队列(Message Queues) | - | 同一机器上的进程 | 数据在进程和内核空间之间复制 | 消息小于等于 pipe_BUF
时,Linux内核保证原子性,否则需要同步 |
| 共享内存(Shared Memory) | - | 同一机器上的进程 | 数据从内核空间复制到读写进程 | 需要同步机制(如互斥锁、信号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