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智能体计算的逻辑基础:模态与认知逻辑解析
1. 引言
在智能体建模领域,模态逻辑和认知逻辑发挥着重要作用。传统经典逻辑存在外延性的特性,在处理一些复杂的自然语言结构和智能体的心理态度时存在局限性,而模态逻辑和认知逻辑则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2. 内涵逻辑与模态逻辑的引入
经典逻辑具有外延性,即公式的真值仅取决于其子公式的真值。用数学表达式表示为:$|= (p ↔q) →(ϕ ↔[q/p]ϕ)$ 。例如,设 $p$ 表示“暑期学校在布拉格”,$q$ 表示“暑期学校在七月”,当 $p$ 和 $q$ 都为真时,它们等价。再设 $l$ 表示“逻辑重要”(为真),$w$ 表示“暑期学校为期一周”(为假),根据外延性,$(w →q)$ 与 $(w →p)$ 等价,$l ∨(q ∧w)$ 与 $l ∨(p ∧w)$ 等价。
然而,自然语言中存在许多不满足外延性的结构。比如“因为 $p$ 所以 $c$”($c$ 表示“暑期学校在捷克共和国”)是合理的,但“因为 $q$ 所以 $c$”则毫无意义。这表明“因为”关系无法用经典逻辑中的蕴含关系 $A →B$ 来建模,这也是发展模态逻辑的动机之一。
除了“因为”关系,像“我希望暑期学校在布拉格”和“我希望暑期学校在七月”不同,知道 $p$ 和知道 $q$ 也不同,“去年 $q$”和“去年 $p$”也有差异,以及“推迟学校一个月,¬$q$”不一定意味着“推迟学校一个月,¬$p$”。在处理动机态度(愿望)、信息态度(知识)、时间属性(去年)或假设事件(推迟)时,经典逻辑的外延性不再适用。
模态逻辑通过在语言中添加一个或多个一元运算符 $$ 来解决这些问题。对于公式 $ϕ$,给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