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化出行与人类有意义控制:重要性与维度解析
1. 引言
有意义的人类控制这一概念,最初多在自主武器系统(即“杀人机器人”)相关讨论中出现,而非如今的热门话题——自动驾驶汽车。不过,不少哲学家和研究者热衷于对比自主武器系统与自动驾驶汽车的伦理问题,认为二者既有相似之处,也存在显著差异。因此,思考有意义的人类控制在自动驾驶伦理中是否应扮演与自主战争伦理中同样重要的角色,是很有必要的。
本文主要探讨在自动驾驶情境下,我们应如何理解有意义的人类控制。我们将把控制视为一个多方面的现象,从不同维度进行研究。同时,会参考自主战争伦理和自动驾驶伦理这两个领域的对比,这对我们理解移动性背景下的有意义人类控制很有帮助。主要探讨两个问题:一是在驾驶情境中,控制为何重要或有价值;二是对于日益自动化的汽车,何种人类控制形式才足以实现与控制相关的价值。
虽然关于自动驾驶情境下有意义的人类控制的学术著作不多,但并非空白。荷兰代尔夫特的一个研究团队,包括哲学家菲利波·桑托尼·德西奥、杰罗恩·范登霍芬和朱利奥·梅卡奇等,撰写了多篇相关论文,提出了一种关于自主系统有意义人类控制的“追踪与溯源”理论,并与心理学家和工程师合作,探讨该理论的实际应用。本文将借鉴并批判性地分析这一理论。
2. 自动驾驶伦理及其与自主武器系统伦理的相似性
讨论自动驾驶时,通常会提及现代汽车存在不同类型和级别的自动化。比如,国际汽车工程师协会(SAE)的分类方案中,0 级代表传统汽车,驾驶员需完成所有驾驶任务;5 级则是完全自动化,驾驶员更像是乘客。1 - 4 级中,汽车技术会接管部分驾驶任务,但驾驶员也可操作,且需在系统要求或认为必要时随时接管。本文中的“自动化汽车”指具有一定自动化程度,能在特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994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