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主义模型中的时间处理:原理与架构解析
1. 引言
传统的连接主义模型,如多层感知器(MLP)、Hopfield网络和Kohonen自组织映射,主要用于静态数据处理,不太适合处理随时间变化的数据。为了应对这一问题,时间连接主义模型应运而生,并且成为了一个不断发展的研究领域。本文将介绍这一研究领域的主要方面,并回顾为解决时间问题而设计的关键连接主义架构。
2. 基础知识
在深入研究时间连接主义模型的基础知识之前,需要明确不同时间表示方式可能带来的混淆。我们关注的是能够考虑问题“自然”时间的模型。有些模型内部也会使用时间,但这种内部时间与所处理问题的时间维度并无对应关系,即使处理的问题是静态的(如图像识别),内部时间也仅用于模型自身的动态机制(如Hopfield网络中内部状态向平衡状态的松弛)。为了区分,我们将所考虑问题的时间称为外部时间。虽然可能存在内部时间用于输入序列处理的混合计算,但目前尚未有相关研究。本文仅关注处理时间问题(即处理外部时间)的神经网络架构。
时间问题可能涉及多个方面,对应不同的时间属性:
- 时间作为简单的顺序关系:时间仅作为对事件进行排序的索引,如句子阅读中的时间。
- 时间作为度量:如语音中的时间,时长具有实际意义。
- 离散时间与连续时间。
- 有限区间时间与无限区间时间(无终止问题)。
2.1 简短的历史回顾
时间连接主义模型的发展按时间顺序可分为三个阶段,其特点是时间在架构中的集成度不断提高:
1. 基于经典模型的局部修改阶段 :这一阶段的时间神经网络架构基于经典模型,但进行了局部修改以考虑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