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微观结构演变与铣削毛刺问题研究
在材料加工领域,微观结构演变和毛刺形成是两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微观结构演变技术旨在通过不同的加工方法细化晶粒,从而改善材料的机械性能;而铣削过程中的毛刺形成问题则是制造业长期面临的挑战,影响着产品的质量和成本。
一、微观结构演变技术
微观结构演变主要通过几种特定的严重塑性变形(SPD)技术来实现,每种技术都有其独特的原理、优缺点和适用范围。
1. 高压扭转(HPT)
- 原理 :通过对圆盘状样品施加高压和扭转力,使样品产生塑性变形。施加在圆盘上的等效Von Mises应变与扭转圈数、圆盘半径和厚度有关。
- 优点 :与其他技术相比,能产生更细的晶粒。
- 缺点 :样品必须为圆形,许多行业需要的片状或线状样品无法适用;需要高压力,且样品直径需在35mm范围内;由于应变与圆盘中心距离成正比,会导致微观结构在直径上分布不均匀。
- 应用案例 :研究发现,商业纯铝在HPT处理后,初始阶段晶粒细化较少,但经过多次扭转后,晶粒显著细化,从约0.2 - 0.5mm减小到1圈时的3µm,并且随着扭转圈数增加,晶粒结构的均匀性提高。
2. 等通道转角挤压(ECAP)
- 原理 :由Segal等人提出,使用柱塞对材料施加压力,材料通过一个特殊模具,模具的两个通道以斜角相交,在通道交汇处材料产生应变。等效应变与挤压次数、通道角度和拐角角度有关。
-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21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