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博客(189)
- 收藏
- 关注
原创 用ChatGPT翻译润色被坑了?这些技巧要注意
之前就遇到过作者语言写作不过关,审稿人给了大修,要求润色,作者花钱找了润色公司润色,还提交了润色证明。但是,返回的稿件,我一看就知道润色公司使用AI润色的。得益于其深度学习的能力,ChatGPT可以更准确地理解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和上下文含义,从而在翻译或润色时保持意思的准确性和连贯性。但是,也有人说ChatGPT翻译润色不可靠,大模型有“幻觉”,它并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一不小心,就被带沟里了。事实上,我在使用ChatGPT润色了论文的时候,经常会被它的深厚的专业知识和强大逻辑性惊喜到。
2024-04-09 18:09:01
3297
1
原创 中文论文翻译成英文,该如何润色?(建议收藏)
因为中文习惯经常说“在...的基础上,本文调查了” “为了评估..., 我们进行了”,直译过来,就是“Based on..., we investigated”, "To evaluate the..., we performed..."其实在英文语言中,主谓宾才是句子的核心结构,越早出现越好。我会用任何语言和你交谈,你会发现这种语言,翻译它,并用我的文本的修正和改进版本,用英语回答。但是,对于英文句子的流畅度,特别是在精准的提示语条件下,再来润色初级翻译稿,那ChatGPT的精准度会大大提升。
2024-03-27 19:56:18
13117
40
原创 开源可本地部署的 Kimi K2 Thinking,实测能否替代 GPT 5.1/Claude 4.5完成深度科研任务?
总结:Kimi 的预评审结果不仅是“找问题”,它还会按照期刊偏好、统计方法规范、引文质量、实验设计逻辑这些维度,结合你自身领域(比如心理学、生物医学、公共卫生)的主流研究范式,提出“可立即执行”的具体改写方案,而不是一句空洞的建议。这是大家日常很费时费力的场景。论文预评审环节,需要先分析目标期刊的论文特点,然后再读取我提供的初稿论文,按照我给出的评审标准,给出具体合理的评审修改意见,帮我提升论文的水平。从结果来看,kimi检索信息的能力很强,但是很多信息不是一手的期刊官网信息,这个有待加强。
2025-11-22 09:43:38
1115
原创 GPT-5.1更新实测:哪些学术场景被真正增强?
GPT-5.1:自适应推理(Adaptive Reasoning):简单任务减少“思考”,复杂任务增加推理深度 实测更稳、更准、更省时。相比5 thinking,5.1思考了2分41s,并且把整个的思考链条详细展示给你:包括读取了多少条数据,每个主题多少条,最后分析的关键词有哪些。一句话总结:OpenAI有意将ChatGPT打造成最懂你的贴身私人助理,GPT-5.1将朝着更智能、更人性化的方向进化。娜姐测试了之前的翻译润色场景,90%以上GPT-5和5.1效果相当,剩下10% 5.1会更智能。
2025-11-22 09:41:27
577
原创 这个综述智能体:一键生成万字长文,可指定高质量参考文献来源,还能联网PubMed,科研效率拉满!
深度研究也可以上传背景资料,但由于AI上下文长度的局限,一般最多10篇pdf已经到上限了,Gemini可以到20篇,但是写一篇综述论文动辄需要100多篇参考文献,没有哪个大模型能容纳这么多附件资料。4 一键生成万字全文:大纲确认后,它会基于对所有论文的深度理解,逐个章节进行详细撰写,最终生成一篇逻辑连贯、内容翔实、引用规范的万字综述长文,并直接保存为Word(.docx)文件。收费,899元/份。(正如学员说的,写一篇综述文章也要大几千了,日常的文献综述、主题调研场景都可以用,相比之下,可太便宜了。
2025-11-22 09:35:37
273
原创 娜姐,杂志社发来的proof被我该死的邮箱拦截了,晋升急需有卷期页的论文,还有没有办法?
然后再研究目标期刊近半年发表论文的时间节点,估算一下从投稿-接收-在线-分配卷期号的大致时间,做到心中有数,再去投稿。带有卷期页的论文,能在WOS正式检索到,才算你这篇论文盖棺定论,工作结束了。从收到接收函,到online(一周之内),再到收到Proof通知(一个月之内),再到WOS检索(带有卷期页的论文上线之后一月内)。娜姐,我的文章7月就online,然后9月杂志社发来的proof被我该死的邮箱拦截了,最近才提交的proof,现在页码、卷、期还没有,我该怎么办?
2025-11-22 09:34:37
477
原创 停止内耗,娜姐戳穿“AI率”的3大伪命题
一方面,需要修炼自身,能够向AI问出更有深度、更关键的问题,也能对AI输出的内容做取舍;有同学用的在线降AI率的工具,降完AI率指标是0,但是文章面目全非了。因为你的文章从头到尾,句与句、段与段是一个有机整体,像一整块拼图,是严丝合缝铆在一起的。但是,最终做决策的是你,你对AI输出的观点进行取舍,接受或拒绝哪些修改。对于领域内的内容,什么是高质量的、有洞察的观点,什么是低质量的、AI生成的“废话文学”,你作为作者,应该一眼甄别。很多人检测了一圈,发现最有效的“降AI率”的邪修,是多加逗号,或加段落分隔符。
2025-11-22 09:33:45
292
原创 申请数量增加65%,成功率“腰斩”。Nature数据揭秘:学术界“僧多粥少”的真相
ERC的“起步基金”(Starting Grants),这是专门面向博士毕业2到7年的“青椒”的,今年的申请量比2024年增加了13%。与此同时,洪堡基金会的代表向 Nature 透露,在他们增长的申请量中,来自印度和中国的申请人占了最大份额,来自美国的申请人也有所增加。但与此同时,UKRI的整体成功率在同期内几乎“腰斩”——从2017-18年的36%暴跌至2024-25年的19%,这是十年来的最低点。“但硬币的另一面是,” Leptin 补充道,“我们的钱没有变多。申请人暴增,经费却没有同等增加。
2025-10-22 12:20:53
577
原创 AI率的误区:编辑说的AI率,和你说的AI率,是一个标准吗?
国际通用的AI率检测工具Turnitin,也因其频发的“误判事件”,导致很多国外顶尖高校(如范德比尔特大学、密歇根大学等)公开宣布,不再将它的AI率检测结果作为学术不端的直接证据,而是改由任课老师根据内容质量进行主观判定。仔细一读,发现降AI后的文字风格完全变了,许多地方的意思变得前后不通,原本清晰流畅的文风被彻底“改坏”了。文字是信息的载体,j交流的工具。这里,娜姐再澄清一个误区,同样是“高AI率”,内容的呈现质量是完全不同的。学员问我,娜姐,用课程的AI润色,效果是挺好,但是这个AI率该怎么办?
2025-10-21 10:46:02
624
原创 如何在Proof阶段用AI高效校对论文,把错误率压到最低?
但是输出效果不稳定,同一篇文章,有时候能查出来很多问题,有时候几乎全忽略。一般来说,发勘误/更正,没够上撤稿的严重程度,都是文章的一些小错误造成的。论文到Proof阶段,作者都已经收到接收函了,文章也被反复修改过多次,作者自己很难再发现问题。3 作者姓名、单位等标识信息:说大不大,但一旦弄错,在毕业、职级晋升等时候,就不能算工作量证明。总之,最后是换了一个思路,巧妙都解决了。2 Figures图片再次核对检查:是否有图片误用,图片显示是否清晰,标识准确。Proof校对阶段,需要仔细耐心认真的核对。
2025-10-21 10:43:10
614
原创 一款基于AI的效率神器:谷歌NotebookLM高效科研指南
NotebookLM会综合所有提供的论文内容,提炼出共同的理论观点、发现或争议点,并在回答中标注具体论文出处。总之,NotebookLM定位“赋能你的高效学习和研究”,基于先进AI大模型,引用源完全可朔源,且能处理大批量各种形式的数据, 真的是知识工作者的信息管理和效率神器。作为快速了解一个主题的第一站,批量上传文献,利用NotebookLM快速梳理、提炼和总结信息,对该领域进展快速一览。1 聊天记录不保存。Chat栏的内容,下次再打开就没了,聊天记录是不保存的(文件一直在),有用信息需要及时存档。
2025-10-21 10:35:21
899
原创 Claude 4.5发布,Agent能力提升:学术写作效率又又升级了!
Sonnet 4.5的突出亮点是agent能力的提升,但是,过于复杂的任务它也会频频出错,比如选题的“读取附件-写代码分析数据-提取信息-给出答案”,适度复杂的任务可以完成的很好,比如文献综述。根据官方公告,称本次更新“世界上最好的编码模型、构建复杂代理的最强大工具、使用计算机的最佳模型”,代码能力和agent能力的显著提升,将AI从“辅助工具”升级为“独立生产力”。个人觉得4.1的这个信息呈现就可以了,sonnet 4.5的legend过于详细,但是,呈现信息都是准确无误的。GPT-5表现不错。
2025-10-01 10:53:24
649
原创 想论文快点过?eLife 3.7万条审稿记录揭示:这类“引用”正悄悄影响审稿人决定
识别与警惕: 研究的文本分析发现,那些强制引用的审稿人,在提出要求时更喜欢用 “need”(需要)和“please”(请) 这样的词,看似客气,实则传达的是“你必须引用”的潜台词。原来喜欢用“might”、“suggest”的是温柔好说话的审稿人,喜欢说“need”、“please”的是更强硬做派的。eLife 最近的一篇研究,通过对四大期刊、超过37000份审稿意见的分析,用数据实锤了学术圈里一个心照不宣的“潜规则”:你的文章能否被接收,有时真的取决于你是否引用了审稿人,以及,引用的时机。
2025-10-01 10:51:29
380
原创 AI预评审“模拟审稿”,精准提升论文质量,投稿更快更稳!
AI预评审,核心思路就是让它站在目标期刊编辑和审稿专家的视角,对你的稿件进行全方位的“挑刺”和“质检”,提前暴露问题,让你在投稿前就完成一轮高强度的“内部测试”。目的不是简单的语法润色,而是对齐目标期刊的刊文方向、研究深度,对你的稿件进行查漏补缺,并提出极具针对性的修改意见,从而大大提升论文发表成功率。一份意见精准、且有具体改进建议的评审意见,既可以用于自己论文的投稿前预评审,又可以用来辅助你完成审稿任务。传统的论文修改,我们更多依赖于导师,师兄师兄师姐或合作者的意见。
2025-10-01 10:48:52
305
原创 SCI论文讨论部分被审稿人说“没深度”,升级版提示词+最新AI大模型,帮我成功翻盘
讨论部分难写在,不仅要“叙”-概括自己的结果,更重要的是“议”-把自己的结果和已知文献结论进行对比,体现你对文献的归纳总结、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解释以及对研究领域理解的广度和深度。但是,相比之前的1.0版本,有了AI的初稿,可以帮我们节省6-70%的工作量。总的来说,除了第二步需要自己根据AI给出的初稿进一步加工,让讨论部分更深入全面,第一步和第三步现在的大模型在升级版提示词提示下,完成的更好了。AI会根据你的主要结果,和讨论部分框架,帮你理顺逻辑,撰写流畅、清晰的讨论部分全文。整体的效率和质量全面提升。
2025-10-01 10:46:44
517
原创 Nature报道:AI健康算命师,提前20年预测你未来上千种疾病风险!
德克萨斯大学休斯顿健康科学中心的生物信息学专家 Degui Zhi 教授就指出了它的一个局限:UK Biobank 的数据通常只记录了参与者首次患上某种疾病的情况,而一个人患病的次数和频率对于精准描绘其健康轨迹至关重要。他们将模型的目标从“根据上文预测下一个最可能的词语”,调整为“根据过去的健康史,预测未来最可能发生的疾病”。Delphi-2M 的诞生,预示着从“亡羊补牢”式的疾病治疗,迈向“未雨绸缪”式的精准预防医学的新时代。在绝大多数疾病的预测上,它的准确性都达到甚至超过了现有的单病种预测模型。
2025-09-26 09:42:23
515
原创 SCI论文讨论部分被审稿人说“没深度”,升级版提示词+最新AI大模型,帮我成功翻盘
讨论部分难写在,不仅要“叙”-概括自己的结果,更重要的是“议”-把自己的结果和已知文献结论进行对比,体现你对文献的归纳总结、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解释以及对研究领域理解的广度和深度。但是,相比之前的1.0版本,有了AI的初稿,可以帮我们节省6-70%的工作量。总的来说,除了第二步需要自己根据AI给出的初稿进一步加工,让讨论部分更深入全面,第一步和第三步现在的大模型在升级版提示词提示下,完成的更好了。AI会根据你的主要结果,和讨论部分框架,帮你理顺逻辑,撰写流畅、清晰的讨论部分全文。整体的效率和质量全面提升。
2025-09-26 09:40:02
497
原创 睿思综述智能体:100篇高质量文献一键生成万字长文,还能联网PubMed,科研效率拉满!
对一个主题进行文献综述,是日常科研人绕不过去的工作,无论是写论文前言,综述论文,或者基金申请书的立项依据,需要根据主题,从海量文献中提取相关信息,梳理出清晰的逻辑线,再组织成流畅的文字。4 一键生成万字全文:大纲确认后,它会基于对所有论文的深度理解,逐个章节进行详细撰写,最终生成一篇逻辑连贯、内容翔实、引用规范的万字综述长文,并直接保存为Word(.docx)文件。3 智能撰写大纲:你可以提供自己的大纲,也可以让它根据所有文献内容,智能生成一个逻辑清晰的综述大纲,并支持你在此基础上修改。
2025-09-26 09:37:50
486
原创 AI辅助SCI论文大修:一键生成回复信+同步修改稿,效率提升300%
AI可以针对多位审稿人的意见进行逐点(point-by-point)回复,语言地道流畅,能够处理邮件格式、礼貌性回复和部分内容修正。最新的LLM:GPT-5, Claude 4.1都是带有agentic功能,能规划复杂任务,并调用工具执行复杂任务的大模型。有时候审稿人意思模棱两可,你的反复揣摩ta关注的点是什么,回复的不好,很有可能下一轮被reject。这个2.0升级版,除了在response中完美rebuttle,在文中对应部分的修改,也会帮你一并呈现,基本上就是可以直接拿来用的版本;
2025-09-26 09:29:25
976
原创 Science | AI“星探”上岗:不用申请,30万科研经费直接到账!科研资助新变革来了
西北大学的元科学(Metascience)家Dashun Wang指出:他的研究数据显示,一个残酷的现实是:即使学术成果的商业潜力相当,终身职位的男性学者获得专利的可能性,要远高于他们的女性同行。Wang教授认为,如果AI能够被训练成只关注研究本身的创新价值和潜力,忽略掉作者的性别、声誉、职位等背景因素,那么它就有可能“挖掘出那些目前被隐藏在象牙塔围墙内的、未被开发的创新潜力”,从而克服人类评审中固有的偏见。这意味着,扎扎实实做好每一项研究,发表高质量的论文,其潜在回报可能远超你的想象。
2025-09-26 09:27:23
940
原创 如何用AI写出顶刊Introduction?这套3步流程写作法,让审稿人无法拒绝
此外,还要考虑你投稿的目标期刊,比如有的侧重分子机制有的侧重临床,针对不同的期刊受众,Introduction部分的框架脉络也要做调整。在这样一个势不可挡的智能工具面前,聪明人会选择“打不过就加入”:积极拥抱AI,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持续用,跟AI一起进化。当然,因为有些论文是需要订阅的,AI只能抓取摘要部分,deep research帮你进行的文献综述会有不完备的地方。通过几种框架方案的对比,你也能更清晰的感知,哪一种方案是更合适的,其他的框架方案也有可取之处。这样在阐述每一个论点的时候,会更详细。
2025-09-14 08:33:04
1102
原创 实测用AI写论文Methods:这套“限定式提问法”,5分钟精准复现实验细节
特别是OpenAI,Altman的系列营销举措,表明这是一个精明的商人,以扩大用户数量和订阅费用为目标,除非万不得已,不会放弃中国市场。不确定的它用中文填空的形式标出来,要求你提供具体的[细胞库来源] [培养基类型] [细胞数量] [孵育时间] [货号,公司] 等细节信息,你用中文填空即可。Claude很智能的一点是,在Results部分已经有的信息,它会自动添加进来,比如本实验用的11个细胞系的名称,取样时间点,统计学方法等等。至于官网爱feng号,这是Claude的一贯作风,和ip有关。
2025-09-14 08:31:19
573
原创 你的本子,AI先审!Nature披露首家基金会启用“AI初筛官”,714份申请刷掉122份
积极拥抱派:美国的非营利组织“美国科学家联合会”则敦促白宫科技政策办公室对基金申请进行AI分析,认为这将“预测科学的未来,加强同行评审,并鼓励公私部门做出更好的研究投资决策”。基金会用过去几年的成功申请书来“喂养”和训练这个AI模型,让它学习并掌握“优秀本子”的共同特征。当少数被拒的研究者追问算法为什么不看好他们的方案时,基金会坦言,他们也无法给出确切的解释,尽管他们正在努力理解AI的决策逻辑。和论文写作一样,如何用好AI产出高质量的内容,如何把控AI生成内容的方向激发人类的独有创造力,是人机协作的关键。
2025-09-14 08:29:12
738
原创 GPT-5 vs Claude 4.1:谁才是论文Figure legend与Results写作的最强AI?
但是,这个待补充信息,除了5和6条,前面几条放在Methods部分就可以了,不需要在Figure legend中写这么细。这些才是关键信息啊。总之,Claude真的是按照论文Results部分的要求,和每张图片分图的信息来写作:包括每个小节的开头,段落的起承转合,且所有分图都引用了。后面按照这个流程:依次提交所有图片,让Claude输出初版,你补充图中不能看到的必要信息,Claude再完善就可以了。但是在Claude写作Results的过程中,它很忠实的遵循指令,一丝不苟的完成这个写作任务,一直到结尾。
2025-09-14 08:24:04
1004
原创 实测:这样用AI精准选刊,论文接受率提升300%
看它右侧的工作轨迹,有些是靠谱的,有些又显示匹配了The Lancet Public Health,甚至NEJM,这些跟这篇文章的主题“精神病学和心理健康”的主题相差很远。我们来测试一下当前最新的几大agentic模型(GPT-5, GPT agent,Claude 4.1),以及agent工具(Manus,GenSpark)在选刊方面的表现对比。现在,随着GPT-5,Claude 4等agentic模型的推出,理论上它们可以针对每一个合适的期刊,调用工具,依次查询期刊的相关指标,给出实时信息。
2025-09-02 09:36:23
802
原创 GPT-5论文选题实测:如何从2000篇文献中提炼出3个可快速落地的高命中选题?
大模型有一个节省token的倾向,GPT-5 thinking最长是20w上下文,但是在输出的时候它并不会按照最长的限度来输出,而是倾向于偷懒;AI虽然有世界知识,但是它有的是预训练的旧知识,某一个领域的最新进展它是不知道的。需要经过主题分析,判断哪些领域过热,哪些领域是新兴领域有机会,进而得到有潜力的选题。好的选题点不仅新颖性强,可操作性高,既能引起编辑和审稿人的喜爱,整个过程实现起来也不难,可以说是事半功倍;3 对用户关注的选题进一步细化:进行实验规划,统计学分析,图表设计、注意事项等,加速课题实现。
2025-09-02 09:32:02
611
原创 Turnitin查不出来了?娜姐这一句提示词,把AI率降得服服帖帖
我这篇检测的AI率是100%,如果你的AI率没那么高,降一次就差不多了。娜姐测试过市面上的一些提示词和AI改写工具,最主要的问题是改写后面目全非:AI率是降下来了,但是改后的文本不符合学术风格,和上下文也衔接不起来。对非母语者的不公: 也有用户反馈,非英语母语者被教导的规范统一的学术写作,恰好符合 AI 的写作模式,对非母语科研人员非常不公平。随着ChatGPT等AI工具的兴起,论文除了重复率检测,又多了一项AI率检测。因此,娜姐自己琢磨了既能降低AI率,同时又保留学术风格的“降AI率提示词”。
2025-09-02 09:29:53
1127
原创 AI已占领学术圈?Nature 112万篇论文揭示AI渗透的真相
3.更短的篇幅(追求效率的务实派): 分析还发现,篇幅较短的论文(<5000词)比篇幅较长的论文拥有更高的AI修改比例。在CS领域,会议论文通常有固定的页数限制,更长的篇幅往往意味着更详实的附录和更全面的工作。意味着,在计算机这个AI技术的前沿阵地,已有超过五分之一的论文摘要和近五分之一的引言,是由AI撰写的。来自于对不同地区学者AI使用情况的分析发现,在预印本平台bioRxiv上,来自中国和欧洲大陆等非英语母语地区的论文,其AI使用率显著高于来自北美和英国的论文。但这究竟是个人感觉,还是已成燎原之势?
2025-09-02 09:27:38
707
原创 顶级科学家的AI使用指南:从工具到合作伙伴
他说,“我觉得自己加速了,而且用更少的时间就提升了学习和创造力,重新找回了享受科研的乐趣。LLM 减轻了我的自我意识,让接下来的对话更有趣,也更有成果。Luke 一直尝试将面部“动作单元”(action unit)的测量融入自己的软件中,但可视化部分屡屡翻车:代码总是输出卡通化的草图,而非生动的面孔。写作,他认为,会让人“遗忘”,更糟糕的是,把文字与说话者割裂,阻碍真正的理解。泥板是最初的硬盘,随着时间推移,写作不仅成了教育与思想发展的工具,更是知识经济的就业引擎(这或许正是苏格拉底暗暗担心的)。
2025-09-02 09:26:06
1305
原创 博士/博后基金“立项依据”不会写?AI教你写出评审专家偏爱的本子
给评审专家传递的信息,要从“我们是谁,我们要做什么大事”调整为“我是谁,我有一个绝妙的点子,我有实力,请支持我迈出第一步”。围绕你的研究问题,开头研究意义的阐述,中间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展开,起承转合,在合适的位置穿插你的研究基础。要想正确的精简,或者写好博士 / 博士后基金申请书的“立项依据”部分,首先你的搞明白二者的区别,这样才能指导AI写出符合要求的博士 / 博士后 基金申请书的“立项依据”。此外,进展部分要在合适的位置插入申请人的前期成果的陈述,表明项目的可行性。博后面上:“我/申请人”的视角。
2025-07-08 08:18:55
1609
原创 Perplexity学术研究完全使用指南:4大核心模块解析
Deep research能做的事它也能做,比深度研究可以完成的任务更复杂,耗时更久,生成的内容除了分析报告,还可以是统计表格,PPT,甚至轻量级Web应用程序。随着大模型功能的不断迭代,Perplexity的功能也在不断增加,目前除了经典的搜索“Quick search”,它还有深度研究、实验室Labs、空间站Spaces等功能。Perplexity作为早期的AI搜索工具,在AI还没有联网功能的时候,和ChatGPT的火爆程度不相上下,因为它很好的解决了文献或事实引用出处的问题。
2025-07-05 08:10:41
2022
原创 Kimi深度研究 vs. OpenAI / Gemini Deep Research:文献综述哪家强?(实测对比)
(刚开始,我看着Kimi的检索足迹是一些中文的口水信息网站,我还在担心,完了,这出来的报告能用吗?还好,Kimi用于信息判断和筛选的agent还是靠谱的,它前期的搜索可能就是这种广撒网的策略。然后,内容方面,也偏离了我给的内容框架,各种金属离子与AD的正负向作用原理一点没写,直接跳过了。前几天,有学员跟我抱怨:娜姐,Perplexity给的报告中的数据,一查引用源,都对不上。保证数据是最新且准确的。无论是写论文、项目书,做PPT汇报,前期都需要做一个主题综述,了解这个领域的概况,更新汇总前人的研究成果。
2025-07-05 08:09:09
2130
原创 GenSpark vs Manus实测对比:文献综述与学术PPT,哪家强?
2 最后,请将所有文字和图表合并到一个文档中发送给我(默认状态下,Manus会拆解任务,每个子主题生成一个markdown文档,图片一个,表格一个。我想着是不是框架给的太详细导致的。目前阶段,人还当不了甩手掌柜,让AI在单个任务上帮我们节省时间,而不是寄希望于一次完成多流程的复杂任务,是更切实可行的方案。GenSpark的操作界面,可以显示任务执行流程和访问的网址,跟OpenAI和Gemini的深度研究类似。一份高质量的文献综述需要:信息检索的全面性、内容分析的深度性、逻辑结构的系统性,以及引用的准确性。
2025-06-07 10:44:38
2853
原创 Gemini Deep Research:科研场景的四大妙用,让学术研究效率翻倍!
说实话,虽然在综合能力上ChatGPT的o3模型更强,但Gemini Deep Research有它独特的优势,特别是在某些特定的学术应用场景下,效果相当不错。但是,报告也存在有些小节和主题不相关的情况,取你需要的部分即可。现代科研越来越需要跨学科合作,Gemini Deep Research可以帮我们发现相邻领域的研究方法和合作机会。这种方法特别适合给论文中有争议性的观点寻找论据支撑,完善研究假设和理论框架,提高论文的严谨性。请基于过去XX年的同行评议研究,为我梳理[XX研究领域]的现状。
2025-06-07 10:43:04
3919
原创 Nature:多模态大模型LLMs如何驱动多组学与生命科学研究新范式?
生命科学领域的多个开创性工作,如AlphaFold2、RoseTTA fold(蛋白结构预测)、ESM2、ESM3(蛋白生成)、Enformer(基因表达预测)、scGPT、GeneFormer、scBERT(单细胞RNA-seq数据预训练)等,都验证了transformer在分子层面建模的潜力。该类模型预训练于包含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表观遗传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和空间组学等多种组学数据,具有前所未有的能力描绘细胞的分子状态,为构建细胞、基因和组织的整体图谱提供可能。
2025-05-30 20:09:26
1906
原创 Connected Papers + Gemini 2.5 Pro组合,帮你快速理清领域进展,寻找创新选题
第二步: 将这张“知识图谱”中筛选出的核心文献,打包喂给拥有百万级超长上下文窗口的 Gemini 2.5 Pro,让它扮演一个超强科研助理,帮你深度分析、总结、对比这些文献,并从中提炼出潜在的研究空白和创新方向。这样一来,结合Connected Papers的“精准检索”和 Gemini 2.5 Pro的“智能分析”,不仅能快速摸清一个领域的全貌,还能在极短的时间内找到高质量的选题切入点。并指出当前领域还有哪些研究空白。这个组合的好处在于,对该领域相关文献的精准、全面的分析,进而给出最精准的选题建议。
2025-05-30 20:06:48
1708
原创 基于AI的6个学术搜索工具推荐:功能特点与适用场景分析
和传统的学术搜索平台pubmed、google scholar相比,AI驱动的学术搜索引擎不再依赖简单的关键词匹配,而是通过理解用户意图和语境,实现更精准、更具上下文关联的检索结果,并能够将搜索内容总结为完整答案。从一篇“种子论文”开始,Litmaps围绕它构建了一个引用网络,通过识别开创性的论文, 类似的论文,以及 引用你选择的文章的其他论文。SciSpace 首先利用AI理解内容,然后将其与数据库中论文的内容进行交叉引用,并整合为一个语句通顺,逻辑流畅,带有参考文献引用的段落。
2025-05-29 09:45:36
5255
原创 Claude 同时发布Sonnet/Opus 4系列新模型:实测科研写作能力飙升!
1 Claude 4系列的出现,代表了Claude系列能自主调用工具的agentic大模型的面世。模型即应用---随着Claude 4,GPT o3等agentic LLM功能的完善,对GenSpark、Manus这样的智能体是不小的冲击。2 Agentic LLM的出现大大减少了大模型的幻觉:能自主定义搜索关键词、执行搜索、进行总结的调用工具型大模型:从最初参考文献全靠胡编,到现在85%以上的准确率,进化很快。有意思的是,这10篇其实也是真实存在的,但是标题和刊名、作者等信息没对应上。
2025-05-29 09:43:06
2379
原创 审稿人到底在暗示什么?那些棘手意见背后的潜台词和高分回复套路
回复策略: 重写讨论部分。让AI帮助分析诊断问题,并添加最新相关研究的对比分析,讨论结果的更广泛含义,承认研究限制,并提出具体的未来研究方向。回复策略: 在回复中明确指出你的工作与前人研究的3-5个关键差异点,展示创新性。回复策略: 在回复信中强调研究的broader impact和对该领域的重要贡献,引用期刊的aims & scope说明研究的契合度,突出研究的创新性和临床意义。或者第一轮小修,和审稿人硬刚,第二轮被点了“大修”,审稿人返回四五页纸的意见,后面要花几倍的时间精力和审稿人周旋,险些被拒。
2025-05-29 09:40:37
2355
原创 ChatGPT o3+Perplexity组合:高效生成综述并精准匹配最新Top期刊文献
Perplexity引用的是2018年的2篇文献,o3更新到了2023年的Hepatology和2021年的Nature Reviews Gastroenterology & Hepatology。我尝试了一下,用Perplexity先写主题综述的初稿,然后再让ChatGPT o3根据初稿逐句查找支撑文献,规定查找近五年的一区期刊文献,在文中实时引用,并在文末列出list。学员问,那能不能帮我们查找最新的top期刊文献,来替换哪些老旧的文献?数据的陈列,因为o3引用的文献更新,你还可以更新一下。
2025-04-24 09:39:34
1155
空空如也
空空如也
TA创建的收藏夹 TA关注的收藏夹
TA关注的人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