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式AI与大语言模型:原理、应用与评估
1. 生成式AI与大语言模型概述
使用AI辅助编程工具,并不要求你成为生成式AI技术细节的专家。不过,对该技术有一个宏观的了解会很有帮助,这样能更敏锐地评估这些工具的响应、能力和局限性。透明度在新技术的普及中至关重要,在编码领域,可靠性和可问责性是关键。
2. 生成式AI的发展历程
生成式AI的历史可追溯到几十年前,最早的例子之一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麻省理工学院教授约瑟夫·魏泽鲍姆创建的ELIZA聊天机器人。它能模仿与心理治疗师的对话,但基于规则算法,主要是重复用户输入。很多人觉得和ELIZA聊天比和真正的治疗师交流更愉快,甚至有人误以为在和人类交流,这种现象被称为“ELIZA效应”。
在2010年代之前,生成式AI的发展进展缓慢。但随着计算能力提升、GPU等硬件系统出现、大量数据积累以及深度学习等复杂模型的优化,生成式AI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并出现了以下方法:
- 变分自编码器(VAEs) :2013年由迪德里克·P·金马和马克斯·韦林提出。VAE模型能从高维数据中提取低维潜在空间,无需监督,还包含编码器 - 解码器结构。高维数据有很多特征,每个特征是一个维度,如28×28像素的图像处于784维空间。低维潜在空间是数据的紧凑版本,保留关键信息并减少维度,有助于减轻计算负担、避免维度灾难,使数据更易可视化和解释。与传统自编码器不同,VAE的编码器给出概率分布,解码器从该分布中采样重建数据,这为创建新数据或图像提供了可能。
- 生成对抗网络(GANs) :2014年由伊恩·古德费洛等人引入,是无监督机器学习中的一类AI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