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earch| 细菌产生的脲酶引起克罗恩病患者的肠道菌群失调

研究发现克罗恩病患者肠道菌群中变形菌门丰度增加,与粪便氨基酸水平相关。细菌的脲酶能水解宿主尿素,释放氨供菌群合成氨基酸,可能加剧肠道菌群失调和炎症。通过实验验证,表达脲酶的共生大肠杆菌定殖小鼠可引起菌群变化,加重结肠炎症状,表明脲酶可能是IBD治疗的新靶点。

摘要生成于 C知道 ,由 DeepSeek-R1 满血版支持, 前往体验 >


标题:细菌性脲酶引起克罗恩病患者的肠道菌群失调

文章截图

导读

  • 肠道菌群组成受到很多环境因素(内外环境)的影响,如饮食、抗生素使用、肠道炎症及致病菌的侵入等;术语’dysbiosis’指的是与宿主疾病状态相关的微生物组成发生改变,也叫肠道菌群失调;一个患有IBD (溃疡性结肠炎或者克罗恩病)的病人的肠道菌群特征通常是变形菌门的菌丰度普遍更高。

  • 尽管肠道炎症可以导致肠道菌群组成发生改变,但是反过来肠道菌群的改变也会影响肠道炎症。变形菌门通常认为是一种致病菌,并且已经发现某些来自于变形菌门下的细菌与IBD动物模型的肠道炎症相关。另外厚壁菌门的减少(主要为梭状芽胞杆菌Clostridia),通常会导致短链脂肪酸SCFAs的减少,而SCFAs可以提高调节性T细胞水平从而使肠粘膜获得免疫耐受。

  • 迄今为止,与疾病相关的肠道菌群失调背后的生物学机制还没有完全阐述清楚。来源于兼性厌氧菌的的次级代谢产物引起了科研工作者的一些假设,比如与肠道炎症相关的肠道中氧化还原电位的改变导致生态失调。另一种假设是炎症可能导致宿主产生小分子,如硝酸盐,它们可以作为促进无氧呼吸的电子受体。

文献简介

  • 原标题:A role for bacterial urease in gut dysbiosis and Crohn’s disease

  • 译名:细菌性脲酶引起克罗恩病患者的肠道菌群失调

  • 期刊: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

  • IF: 16.710

  • 通讯作者:Gary D. Wu

  • 研究领域:「Diet, the Gut Microbiome, and Host Metabolism」

  • 通讯地址:Division of Gastroenterology, Hospital of the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 childhood obesity research at The Children’s Hospital of Philadelphia

摘要

  • 背景:炎症性肠病相关的肠道生态失调主要指的是与宿主肠道炎症相关的肠道微生物组成发生了剧烈的改变;

  • 技术手段:宏基因组鸟枪法测序和非靶向代谢组学;

  • 结果:发现疾病严重程度,肠道菌群失调和游离氨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