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的结构模型的四种基本形式

本文介绍了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的四种基本结构模型:集中式、分散式、分级式(包括有反馈和无反馈)。集中式结构精度高但容错性差;分散式结构提高了系统的鲁棒性和容错性;分级式结构信息逐层融合,计算和通信负担适中。

摘要生成于 C知道 ,由 DeepSeek-R1 满血版支持, 前往体验 >

  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的结构模型一般有四种基本形式:

  集中式、分散式和分级式结构,分级式又分为有反馈结构和无反馈结构。


集中式结构

(使用卡尔曼滤波技术)

  F(k)为状态转移矩阵, X(k)是k时刻目标的状态向量,G(k)为噪声增益矩阵,ω(k)为输入噪声模型,H(k)为观测矩阵,V(k)为观测噪声模型。

  在系统融合中心采用集中卡尔曼滤波融合技术,可以得到系统的全局状态估计信息.在集中式结构中,各传感器信息的流向是自低层向融合中心单方向流动,各传感器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


分散融合结构

  分散融合结构没有中央处理单元,每个传感器都要求作出全局估计,采用分散Kalman滤波技术来实现多传感器信息的融合。为了简化算法,作以下三点假设:

  1. 传感器分散网络结构中的每一个融合节点都和其它节点直接相连;

  2. 节点的通信在一个周期内同时进行;

  3. 所有节点使用同样的状态空间。

  当每个节点得到自己的局部估计后,就与其它相连的节点进行通信,接受其它节点传递来的信息后进行同化处理,同化包括状态同化和方差同化,经推导可得第 i 个节点的状态同化方程为:

  从而,在每个节点都可以得到全局的状态估计和方差估计。

  有n个节点组成的分散融合结构网络中,任一个节点都可以作出全局估计,某一节点的失效不会显著地影响系统正常工作,其它n一1个节点仍可以对全局作出估计,有效地提高了系统的鲁棒性。尽管每个节点都具有较大的通信量,但是其通信量都没有集中式融合中心的通信量大,且由于其采取并行处理,解决了通信瓶颈问题。通过分散融合各传感器之间互通信息,加强了联系,尽管通信费用较高,但是系统的鲁棒性和容错性得到提高。

  补充:

  鲁棒性(robustness)就是系统的健壮性。它是在异常和危险情况下系统生存的关键。比如说,计算机软件在输入错误、磁盘故障、网络过载或有意攻击情况下,能否不死机、不崩溃,就是该软件的鲁棒性。


分级融合结构

  分级融合结构,它有两种形式:无反馈的分级结构和有反馈的分级结构,分级结构采取的是由低层向高层逐层融合的思想.设系统的动力学方程和观测方程同上,设有下标的表示低层的信息,没有下标的表示高层的信息.则

  无反馈时:

  有反馈时: 

  可以看到:信息从低层向高层逐层流动,无反馈时,层间传感器属于单向联系,高层信息不参与低层处理;有反馈时,层间传感器是双向联系,不仅低层融合信息向高层传递,高层信息也参与低层节点处理。各传感器之间是一种层间的有限联系。


总结

  集中式融合结构:结构简单,精度高,融合速度快,各融合中心计算和通信负担过重,系统容错性差,各低层传感器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

  分散式融合结构:每个传感器都具有估计全局信息的能力,任何一个传感器的失效都不会导致系统的崩溃,各传感器之间互通信息,系统的可靠性和容错性高,计算和通信负担比集中式要轻,融合精度不如集中式好;

  分级融合结构:信息从低层到高层逐层参与处理,高层节点接收低层节点的融合结果,在有反馈时,高层信息也参与低层节点的融合处理。各传感器之间是一种层间有限联系,其计算和通信负担介于集中式结构和分散式结构之间。


参考文献:

  王莉, 于盛林, 严仰光. 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结构及其实现[J]. 仪器仪表学报, 2001, 22(z1):279-280+299.

### 关于多传感器融合大模型的实现方案与架构设计 #### 1. 多传感器融合的核心概念 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是一种复杂的技术体系,旨在通过集成多个传感器的数据并对其进行处理,从而提升系统的感知能力和鲁棒性。这种技术广泛应用于自动驾驶、机器人导航等领域[^2]。 #### 2. 数据融合层次结构 多传感器融合通常分为三个主要层次:数据级融合、特征级融合和决策级融合。 - **数据级融合**:直接对原始传感器数据进行操作,适用于需要高精度的应用场景。然而,这种方法计算成本较高,且容易受到噪声影响[^3]。 - **特征级融合**:先从各个传感器中提取有用的特征,再将这些特征组合起来形成更高级别的表示。此方法减少了冗余信息的影响,同时保留了足够的细节用于后续分析[^1]。 - **决策级融合**:在每个独立传感器的基础上做出初步判断后再综合考虑所有结果得出最终结论。这种方式最为抽象但也最灵活适应性强但可能损失部分细粒度信息。 #### 3. 基于深度学习的大规模模型设计方案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特别是深度神经网络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尝试构建基于深度学习框架下的大规模多模态传感数据处理器即所谓“大模型”。以下是几种常见的架构形式: ##### (a) Transformer-based Models Transformer因其强大的序列建模能力被引入到多传感器融合领域当中去解决时空关联问题以及跨模态理解挑战。具体来说可以通过自注意力机制让不同来源之间建立联系进而挖掘潜在模式。例如,在自动驾驶情境下可分别编码来自相机RGB图片流还有LIDAR距离图之后送入共享权重层得到全局表征向量最后经过全连接预测目标类别或者轨迹规划建议等等。 ```python import torch.nn as nn class MultiSensorFusionModel(nn.Module): def __init__(self, input_dim, hidden_dim, output_dim): super(MultiSensorFusionModel, self).__init__() self.encoder_layer = nn.TransformerEncoderLayer(d_model=input_dim, nhead=8) self.transformer_encoder = nn.TransformerEncoder(self.encoder_layer, num_layers=6) self.fc_out = nn.Linear(hidden_dim, output_dim) def forward(self, src): encoded_src = self.transformer_encoder(src) out = self.fc_out(encoded_src.mean(dim=0)) return out ``` ##### (b) FusionNet-like Architectures 另一种流行的设计思路叫做FusionNet它采用双分支甚至多重路径策略专门针对不同类型输入定制化预处理单元然后再汇聚在一起共同训练整个端到端流程简化优化难度同时也增强了泛化性能表现良好特别是在异构设备协同工作条件下效果显著突出. ```python from torchvision import models class SensorBranches(nn.Module): def __init__(self): super(SensorBranches, self).__init__() resnet = models.resnet18(pretrained=True) layers = list(resnet.children())[:8] self.feature_extractor = nn.Sequential(*layers) def forward(self, x): return self.feature_extractor(x) class CombinedNetwork(nn.Module): def __init__(self): super(CombinedNetwork, self).__init__() self.branch1 = SensorBranches() self.branch2 = SensorBranches() self.fuse_and_classify = nn.Sequential( nn.Conv2d(in_channels=512*2, out_channels=1024, kernel_size=(1,1)), nn.ReLU(), nn.AdaptiveAvgPool2d((1,1)), Flatten(), nn.Linear(1024, NUM_CLASSES), nn.Softmax(dim=-1)) def forward(self, img_input, lidar_input): feat_img = self.branch1(img_input) feat_lidar = self.branch2(lidar_input) combined_features = torch.cat([feat_img, feat_lidar], dim=1) final_output = self.fuse_and_classify(combined_features.unsqueeze(-1).unsqueeze(-1)) return final_output ``` #### 4. 空间坐标转换的重要性及其解决方案 无论采取何种具体的算法模型都需要重视基础物理层面的支持——也就是如何把各种仪器获取的结果映射至同一个参照系之下以便相互对照验证一致性等问题得以妥善处置。这一步骤往往涉及复杂的几何运算比如欧拉角转四元数法线交点求解等技巧。 ---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