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数据保护控制:从策略到实践
1. 个人数据保护的基础策略
在当今数字化时代,个人数据保护至关重要。为了确保用户隐私,组织在设计访问控制保护措施时,不仅要考虑安全要求(如身份识别、问责制),还要兼顾隐私要求和原则(如数据最小化)。以下是一些关键的控制模块及其作用:
- 加密技术的应用 :加密控制旨在确保有效利用加密技术,保护信息的机密性、真实性和完整性。《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建议采用加密和假名化两种技术措施。通过加密,可保持个人数据的机密性,防止未经授权的访问。此外,为满足数据主体的数据可移植权,组织可应用加密技术安全地将个人数据传输给其他组织。加密可应用于设备、数据库、分区、独立文件、电子邮件和通信渠道等。当对数据集进行匿名化处理(与假名化不同,匿名化可使数据主体无法被识别)时,该数据集可免除GDPR义务。组织应根据数据性质和风险确定需要匿名化的内容,并选择合适的工具(如部分删除、加密、哈希、索引等)。
- 通信安全的增强 :该控制模块包括网络安全管理和信息传输两个控制项,目标是确保网络中信息及其支持的信息处理设施的安全,维护组织内部和与外部实体之间信息传输的安全性。组织在向外部方(如客户、供应商、合作伙伴等)传输信息时,应根据安全协议和正式政策、程序及适当控制进行安全处理。在国际数据传输中,组织需确保接收方所在国家或地区提供足够的保护措施。此外,应给有权访问个人数据的员工分配适当角色和明确责任,以提高问责制和透明度,便于组织准确响应数据主体的请求和监管机构的调查。
2. 系统开发与维护中的数据保护
组织在获取、开发和维护系统时,应遵循数据保护原则。系统获取、开发和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