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场所理论:从法国思想中的概念到现实的映射
1. 非场所概念的多重理解
非场所这一概念,在当代常与马克·奥热(Marc Augé)的作品相关联。然而,早在1992年奥热出版其广受欢迎的《非场所:超现代人类学导论》之前,该概念就已在诸多领域有着深厚的历史,涵盖文学、艺术批评、哲学、历史和社会学等。奥热的阐述在一定程度上使非场所概念的悠久历史被忽视,并且削弱了其理论和政治价值的激进性。
在奥热看来,超现代的非场所,如机场、购物中心、服务站或停车场等,是千篇一律、毫无事件发生的地方,没有历史深度,也无法产生集体的人类学身份。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20世纪60 - 70年代的法国理论家认为,非场所恰恰是可能事件发生的地点,是社会结构或象征系统潜在崩溃的节点,是人类知识生产围绕的缺失中心,或是我们意义逻辑所基于的无意义空洞。
2. 非场所与后结构主义的关联
几乎所有与后结构主义相关的当代法国思想家,都在其研究中运用了非场所这一概念。后结构主义的命运与该概念的历史和理论紧密相连,它标志着结构主义思维遭遇内在过度并开始陷入困境的绝对界限,成为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之间的关键枢纽。
例如,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在《词与物》结尾处指出,当今的思考只能在“人”消失后的虚空里进行,这个虚空就是非场所的空间。福柯的考古学和谱系学工作都基于传统人文主义视角中的非场所,重新定义了历史研究的领域。他认为,随着“人的死亡”,现代人文主义的核心出现了空缺,人类科学失去了稳定的基础。福柯从这一非场所出发,试图发展出一系列“反科学”,以批判现代性。
以下是福柯相关理论的简单梳理:
|理论类型|核心观点|
| --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82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