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Cursor 2.0 的发布以及其首款 Agentic 编码模型 Composer 的登场,引发了整个技术圈的关注,众多自媒体纷纷报道,称其为“AI 编程的新里程碑”。然而,就在大家聚焦新功能与智能体验的同时,Cursor 官方却悄然更改了计费方式,这一关键变化好似并未引起用户关注,只在用户社区中有少数提及。

📅 此前的(Team)订阅模式 相对友好:每月$40固定 500 次请求(repuest)额度。对于中小型开发团队而言,这样的额度完全能满足日常的开发和调试需求。

💰 如今的计费方式 则完全不同。Cursor 改为 按 API 计费 —— Teams($40/用户/月),按模型推理的API 价格计费,原本免费的 Auto 模式也开始计费。

❗️所有非 Auto Agent 模式的请求按 每百万令牌 $0.25 收费

⚡ 这一变化带来的冲击非常明显。过去团队 500 次请求能基本撑满一个月,如今按令牌计费后,基本一周就能花完 $40 的额度。对于重度使用的同事,在 Auto 模式下两天就用完了所有额度;而若指定 Claude Sonnet 4.5 等高性能模型,更有可能一天就“烧光余额”。

📊如果说上述的内容你还没有什么概念,那么下面是我实际使用时,用量的记录。指定claude-4.5-sonnet-thinking,一次对话请求可以达到$1.74,在auto模式下,一次对话请求也可以达到$0.88。

我们再来看看官方给出的用量估算。属实离谱,不知道官方是怎么算的👐

🧩 Cursor 的强大功能依旧无可否认——它依然智能、便捷、高效。但在新的计费规则下,个人或团队不得不重新权衡:是继续“氪金”维持体验,还是转向其他的替代方案?
💬 换了计费的 Cursor,你还用得起么?
最后还是希望国产大模型和AI IDE发展越来越好吧
1662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