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色感知:从基础属性到复合特征的深入探索
1. 音色感知中的粗糙度与呼吸感
在音色感知的研究中,粗糙度和呼吸感通常在音乐声音的音色空间描述中并非显著因素。尽管Von Bismarck和Pratt与Doak在他们的言语连续体列表中包含了光滑 - 粗糙连续体,但都未发现该连续体具有重要意义。Von Bismarck认为粗糙度不适合作为感知属性,因为“大多数声音被评为粗糙或光滑” 。除了少数情况,如McAdams等人提到的特定组合声音“trumpar”具有粗糙度属性,以及Burgoyne和McAdams在分析Grey使用的声音时将粗糙度作为第二个维度外,粗糙度和呼吸感一般不被视为音乐声音理想的特征,可能是因为它们未在实验刺激的选择过程中留存。另外,粗糙度若存在于实验刺激音色中,可能体现在与频谱通量对应的维度上。
2. 起音与瞬态在音色感知中的作用
声音的音色常被描述为频谱的听觉关联。然而,认为频谱主导音色感知且时间波动是次要的观点过于简单。早在20世纪50 - 60年代,声音处理设备使得向听众重现录制音乐音调的明确片段变得容易,研究开始关注声音信号中对识别具有重要感知信息的位置,即起音或稳态部分。众多研究表明起音或攻击在音乐音符识别中起着重要作用:
- Richardson强调了音调起音处瞬态的重要性,认为这些瞬态能让听众区分不同乐器的声音。
- Clark Jr等人、Elliott以及Saldanha和Corso发现对于十种不同管弦乐器,包含初始瞬态和短稳态的刺激能实现最佳识别。
- Berger表明去除铜管乐器声音的上升和衰减部分会使正确识别率从59%降至35%。
- Grey和Moorer在重新合成乐器音调时指出起音段中某些小细节的重要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50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