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真,我还没见过这么垃圾的软件公司!

见字如面,我是军哥!

上周,一位前同事(化名小李)找我喝酒吃烧烤,三杯下肚,他开始吐槽下老东家。“我算是开了眼界,"他苦笑着说,"都 2025 年了,原来一家软件公司可以烂得如此全面、如此彻底。"

他的故事,让我回想起这些年见过的各种不靠谱公司。

今天,就来讲讲这个"垃圾"软件公司的典型特征。

1、面试时:美好的幻象

话说,小李是通过猎头推荐进入这家公司的。

面试时,技术总监侃侃而谈:"我们采用最前沿的技术栈,坚持工程师文化,给团队充分的自主权。"丰厚的薪资包加上诱人的技术愿景,小李毫不犹豫地接了offer。

2、代码库:一座无人维护的垃圾场

入职第一天,美好的泡沫就开始破裂啦。

小李接手的第一个任务,是修改一个简单的用户信息展示功能。当他拉取代码时,惊呆了:

50 万行代码的单体仓库,没有任何模块划分;

核心业务逻辑里充斥着各种hard code;

一个Util类长达 3000 行,被 200 多个地方引用;

单元测试覆盖率:0.27%。

最可怕的是,当他询问技术债务改进计划时,组长一脸茫然:"先把需求做完,优化以后再说。"

3、开发流程:一场永无休止的救火

在这家公司,开发流程基本靠吼。产品经理随时可以冲到程序员身后改需求,理由是"这个很简单,就加个小功能"。

发布流程更是灾难:

没有测试环境,直接在生产环境调试;

周五下午六点准时上线,然后全员通宵;

回滚?不存在的,出了问题就紧急修复;

小李记得最清楚的一次,为了一个紧急bug,团队连续工作了 38 小时。

最后发现,问题出在半年前某次草率的上线。

另外,没有任何技术文档,再说一句,什么文档也没有,核心业务逻辑全靠口口相传。当某个核心成员离职后,他负责的模块就成了一座孤岛,没人敢动。

任何技术改进建议都被驳回。"能用就行"是最高指导原则。当你提出要引入代码规范或自动化测试时,得到的回复永远是:"先把需求做完,这些以后再说。"

4、技术决策:外行指导内行的荒诞剧

公司的技术总监虽然是销售出身,却对技术选型有着谜之自信。

比如,某个周一,他突然要求全栈统一使用 GO 语言,理由是他看了一篇公众号文章。

三个月后,项目推进困难,他又下令全部用回原来的技术栈。团队这三个月的工作,全部付诸东流,哈哈,笑死人了。

5、团队管理:完全是程序员的血汗工厂

管理层把程序员当成流水线工人:代码行数成为绩效考核标准,加班时长决定晋升机会。

更可笑的是,公司引入了所谓的"敏捷开发",实际上就是每天站会汇报进度,晚下班证明工作努力。

一位刚来的同事因为连续三天准点下班,被领导约谈"工作态度问题"。

6、那么问题来了,这样公司为什么还能存在呢?

经过深入了解后,小李找了本质原因:

a、商业模式取胜:公司靠销售驱动,技术只是辅助部门。只要能签单,系统再烂也无所谓。

b、管理层不懂技术:从 CEO 到技术总监,没有人有技术背景。在他们眼中,软件开发就是敲键盘,没什么技术含量。

c、缺乏技术领导力:技术总监只关心如何取悦老板,从不替团队发声。

d、人才流失恶性循环:优秀的工程师不断离职,剩下的要么是能力不足,要么是已经麻木。

7、那么如何识别不靠谱的软件公司?

各位在面试时,可以多问几个问题:

比如,公司的技术债务如何处理?

开发流程是怎样的?

有没有技术分享和成长体系?

甚至还可以观察细节:

办公室氛围如何?

程序员是朝气蓬勃还是死气沉沉?

技术领导在讨论时是据理力争还是唯唯诺诺?

公司是技术驱动还是销售/运营驱动?

最后,小李在坚持了八个月后选择了离开。

临走前,他和技术总监有一次深入交谈。当他详细描述了团队面临的问题和改进建议时,技术总监的回复让他彻底死心:"你说的都对,但老板不会为这些看不见价值的事情买单。"笑喷了~

回见~若觉得不错,请点赞或分享,分享给你身边需要的朋友们~

关于我:一个 IT 从业 20 年的互联网老兵,1 号店架构师/前饿了么/贝壳找房技术总监,我叫程军,百度可查,目前一人企业,自由职业者。

一个灵魂非常有趣的人~

需要付费修改简历或者 1 对 1 陪跑请联系我或咨询职业规划或提升技术管理能力可以私信我。


更多精彩,关注我公号,一起学习、成长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