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旋翼无人机控制:基于视觉的悬停与导航》核心章节解析 —— 小型四旋翼无人机建模技术

引言

在无人机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精准的动力学建模是实现四旋翼无人机高精度控制的基础。《四旋翼无人机控制:基于视觉的悬停与导航》(Luis Rodolfo Garcia Carrillo 等著,刘树光等译)一书系统阐述了小型四旋翼无人机的建模理论与实践方法。本文聚焦该书第 2 章 "小型四旋翼无人机建模"(2.1-2.2.4 节),对四旋翼无人机的结构特性、坐标系定义、动力学建模方法(欧拉 - 拉格朗日方法、牛顿 - 欧拉方法)及 X 型构型的建模细节进行深度解析,为相关领域的研究与工程应用提供全面参考。

2.1 小型四旋翼无人机概述

2.1.1 四旋翼无人机结构组成与分类

结构要素

详细参数

分类标准

典型示例

设计考量

机架构型

轴距(m):0.2-1.5材质:碳纤维(密度 1.7g/cm³)、ABS 塑料(弹性模量 2.3GPa)、铝合金(屈服强度 200MPa)

按旋翼布局:①"+" 型(相邻旋翼轴线正交)②"X" 型(相邻旋翼轴线呈 45° 夹角)

DJI Mavic 3(X 型,轴距 350mm)Parrot Anafi(+ 型,轴距 280mm)

轴距与载重关系:载重 5kg 需轴距≥0.8m刚度要求:一阶固有频率>20Hz

动力系统

电机类型:无刷直流电机(KV 值 800-2200)桨叶参数:直径(10-25 英寸)、螺距(3-10 英寸)电池:锂聚合物电池(电压 11.1-22.2V,容量 2000-10000mAh)

按动力输出:①微型(≤500g,推力≤10N)②小型(0.5-5kg,推力 10-50N)③中型(5-20kg,推力 50-200N)

微型:Tello EDU(推力 3.5N)小型:Phantom 4(推力 15N)中型:Matrice 300(推力 80N)

推重比设计:≥2.5(确保机动性)续航时间:15-40 分钟(小型机)

传感系统

惯性测量单元(IMU):加速度计(量程 ±16g,噪声密度 0.01g/√Hz)、陀螺仪(量程 ±2000°/s,噪声密度 0.01°/s/√Hz)视觉传感器:单目相机(分辨率 1920×1080,帧率 30fps)、双目相机(基线 50mm,视场角 85°)

按导航等级:①纯惯性导航(误差累积 1°/min)②视觉 - 惯性融合(定位精度 ±0.1m)③RTK-GPS 辅助(定位精度 ±0.01m)

消费级:内置 IMU + 单目工业级:IMU + 双目 + RTK

传感器布局:远离电机振动源(振动加速度<0.5g)时间同步误差<1ms

控制系统

处理器:ARM Cortex-M7(主频 480MHz)、FPGA(逻辑单元 10k)通信:2.4GHz 无线(传输速率 2Mbps)、5.8GHz 图传( latency<50ms)

按控制方式:①开源(PX4、ArduPilot)②闭源(DJI SDK)

Pixhawk 6C(开源,支持多协议)DJI A3(闭源,工业级冗余)

控制频率:≥100Hz算力要求:≥500MIPS

2.1.2 坐标系定义与转换

坐标系类型

定义参数

物理意义

转换矩阵

应用场景

误差来源

惯性坐标系(NED)

原点:地面参考点轴系:Xₙ:指向正北Yₙ:指向正东Zₙ:指向地心(与重力同向)

描述无人机在大地中的绝对位置与姿态

-

导航解算、路径规划

地球曲率忽略(误差<0.1% for 1km 范围)坐标系漂移(长期累积)

机体坐标系(BF)

原点:无人机质心轴系:Xᵦ:沿机身纵轴向前Yᵦ:沿机身横轴向右Zᵦ:垂直机身向下(与 Xᵦ、Yᵦ正交)

描述无人机相对自身的运动与受力

姿态矩阵 R(3×3):R = Rz(ψ)×Ry(θ)×Rx(φ)其中:Rx(φ)=[1,0,0;0,cφ,sφ;0,-sφ,cφ]Ry(θ)=[cθ,0,-sθ;0,1,0;sθ,0,cθ]Rz(ψ)=[cψ,sψ,0;-sψ,cψ,0;0,0,1](φ:横滚角,θ:俯仰角,ψ:偏航角)

动力学建模、传感器数据处理

质心偏移(误差≤5mm)轴系对准误差(≤0.5°)

电机坐标系(MF)

原点:电机转子中心轴系:Xₘᵢ:电机 i 的旋转平面法线方向(i=1-4)

描述单个电机的推力与扭矩输出

转换矩阵 Mᵢ(3×1):Xₘᵢ在 BF 中的投影:"+" 型:M₁=[1;0;0], M₂=[0;1;0]M₃=[-1;0;0], M₄=[0;-1;0]"X" 型:M₁=[cos45°;sin45°;0]M₂=[-sin45°;cos45°;0]M₃=[-cos45°;-sin45°;0]M₄=[sin45°;-cos45°;0]

动力分配算法

电机安装角度误差(≤1°)轴距测量误差(≤0.5mm)

视觉坐标系(VC)

原点:相机光心轴系:Xᵥ:沿光轴向前Yᵥ:图像平面横轴向右Zᵥ:图像平面纵轴向下

描述视觉特征点的相对位置

外参矩阵 T(3×4):将 VC 点转换至 BF:[Xᵦ;Yᵦ;Zᵦ;1] = T×[Xᵥ;Yᵥ;Zᵥ;1]

视觉 SLAM、目标定位

相机标定误差(畸变<0.1 像素)外参漂移(温度变化导致,≤0.01mm/℃)

2.1.3 四旋翼无人机运动学参数定义

参数类型

符号

维度

单位

取值范围

测量方法

物理意义

位置

p = [x, y, z]ᵀ

3×1

m

x,y:±1000m;z:0-1000m(AGL)

GPS(户外)、视觉 SLAM(室内)

机体坐标系原点在惯性系中的坐标

线速度

v = [vₓ, vᵧ, v_z]ᵀ

3×1

m/s

±20m/s(小型机)

IMU 积分 + 视觉光流

位置对时间的一阶导数

线加速度

a = [aₓ, aᵧ, a_z]ᵀ

3×1

m/s²

±50m/s²

加速度计(需去除重力分量)

线速度对时间的一阶导数

姿态角

η = [φ, θ, ψ]ᵀ

3×1

rad

φ,θ:±π/4;ψ:±π

陀螺仪积分 + 姿态解算(EKF)

机体坐标系相对惯性系的旋转角度(横滚、俯仰、偏航)

角速度

ω = [p, q, r]ᵀ

3×1

rad/s

±10rad/s

陀螺仪直接测量

姿态角对时间的一阶导数(机体坐标系)

角加速度

α = [αₚ, α_q, αᵣ]ᵀ

3×1

rad/s²

±50rad/s²

角速度数值微分

角速度对时间的一阶导数

电机转速

Ω = [Ω₁, Ω₂, Ω₃, Ω₄]ᵀ

4×1

rad/s

100-1000rad/s

电调反馈(PWM 占空比换算)

四个旋翼的旋转速度

推力

F = [F₁, F₂, F₃, F₄]ᵀ

4×1

N

5-50N(单电机)

基于转速模型估算(Fᵢ=k_fΩᵢ²)

单个电机产生的升力

扭矩

τ = [τₓ, τᵧ, τ_z]ᵀ

3×1

N·m

±5N·m

基于推力与轴距计算

作用于机体的合外力矩(滚转、俯仰、偏航)

2.2 四旋翼无人机的动力学模型

2.2.1 动力学建模的基本假设与前提

假设类型

具体内容

合理性分析

简化效果

实际偏差

修正方法

结构假设

① 刚体假设:机体变形量<0.1mm(碳纤维机架满足)② 质量分布均匀:质心与几何中心重合(误差<5mm)③ 对称结构:四个旋翼参数一致(转动惯量偏差<2%)

小型无人机刚性高,结构对称设计可实现

消除弹性振动方程,简化惯性矩阵

高速机动时机架弹性变形(共振频率>100Hz)

加入结构阻尼项(ζ=0.05)

环境假设

① 无风环境:风速<0.5m/s② 重力场均匀:重力加速度 g=9.81m/s²(局部偏差<0.01m/s²)③ 空气密度恒定:ρ=1.225kg/m³(海拔<1000m 时误差<5%)

室内或低风速环境下成立,便于基础建模

忽略风载荷与空气密度变化的影响

室外阵风导致附加力(10m/s 风速产生 5N 额外力)

引入风干扰观测器(带宽 5Hz)

流体假设

① 旋翼气动力模型线性化:Fᵢ=k_fΩᵢ²,τᵢ=k_mΩᵢ²(k_f、k_m 为常数)② 忽略旋翼间气动干扰(下洗流影响<10%)③ 无粘流假设:空气粘性力<总力的 5%

低雷诺数(Re=10⁴-10⁵)下旋翼特性近似线性

简化气动力计算,建立转速与力 / 扭矩的直接关系

旋翼间干扰导致力损失(相邻旋翼间距<1.5 倍桨径时)

加入干扰系数矩阵(修正因子 0.9-1.1)

运动假设

① 小角度运动:sinφ≈φ,cosφ≈1(φ,θ<30°)② 偏航运动与滚转 / 俯仰解耦:ψ 动态响应慢于 φ,θ

稳定悬停与小机动时成立

线性化运动方程,降低耦合度

大角度机动时非线性项不可忽略(误差>20%)

采用非线性控制方法(反步法、滑模控制)

2.2.2 欧拉 - 拉格朗日方法(Euler-Lagrange Method)

2.2.2.1 欧拉 - 拉格朗日方程的基本原理

核心概念

数学表达式

物理意义

推导步骤

适用条件

拉格朗日函数

L = T - V其中:T:系统动能(平动 + 转动)V:系统势能(重力势能为主)

表征系统的能量状态,是动力学分析的基础

1. 定义广义坐标2. 计算动能 T3. 计算势能 V4. 构造 L=T-V

保守系统(无能量耗散)完整约束(约束方程不含导数)

广义坐标

q = [x, y, z, φ, θ, ψ]ᵀ(3 个位置坐标 + 3 个姿态角)

描述系统位形的最小参数集,完全确定系统状态

-

自由度为 6 的系统(3 平动 + 3 转动)

欧拉 - 拉格朗日方程

d/dt(∂L/∂q̇) - ∂L/∂q = Q其中:Q:广义力(力与力矩)

能量守恒的体现,建立运动与受力的关系

1. 求 L 对 q̇的偏导2. 对时间求导3. 求 L 对 q 的偏导4. 建立与广义力的等式

适用于所有完整约束系统

2.2.2.2 四旋翼系统动能与势能计算

能量类型

计算公式

参数说明

计算示例(小型四旋翼)

单位

影响因素

平动动能 Tₜᵣₐₙₛ

Tₜᵣₐₙₛ = 0.5m(vₓ² + vᵧ² + v_z²)其中:m:机体总质量(kg)vₓ,vᵧ,v_z:机体坐标系线速度(m/s)

m=1.5kg,v=[2,1,0]ᵀm/sTₜᵣₐₙₛ=0.5×1.5×(4+1+0)=3.75J

J

质量与速度平方,影响加速性能

转动动能 Tᵣₒₜ

Tᵣₒₜ = 0.5(Ⅰₓₓp² + Ⅰᵧᵧq² + Ⅰzzr² + 2Ⅰₓᵧpq + 2Ⅰₓzpr + 2Ⅰᵧzqr)其中:Ⅰₓₓ,Ⅰᵧᵧ,Ⅰzz:主转动惯量(kg・m²)Ⅰₓᵧ,Ⅰₓz,Ⅰᵧz:惯性积(对称结构下为 0)p,q,r:角速度分量(rad/s)

Ⅰₓₓ=Ⅰᵧᵧ=0.05kg·m²,Ⅰzz=0.1kg·m²ω=[0.5,0.3,0.2]ᵀrad/sTᵣₒₜ=0.5×(0.05×0.25 + 0.05×0.09 + 0.1×0.04)=0.012J

J

转动惯量与角速度平方,影响姿态响应

总动能 T

T = Tₜᵣₐₙₛ + Tᵣₒₜ

上例中 T=3.75+0.012=3.762J

J

平动与转动能量的总和

重力势能 V

V = mgzₙ其中:zₙ:惯性系中高度(m,向上为正)

m=1.5kg,zₙ=10mV=1.5×9.81×10=147.15J

J

质量、高度与重力加速度,影响悬停能耗

2.2.2.3 基于欧拉 - 拉格朗日方法的动力学方程推导

推导步骤

详细过程

核心公式

关键变量

中间结果

步骤 1:定义广义坐标

q = [x, y, z, φ, θ, ψ]ᵀq̇ = [ẋ, ẏ, ż, φ̇, θ̇, ψ̇]ᵀ

-

q:位形变量q̇:广义速度

确定系统自由度为 6

步骤 2:计算拉格朗日函数 L

L = T - V = (Tₜᵣₐₙₛ + Tᵣₒₜ) - mgzₙ将 Tₜᵣₐₙₛ、Tᵣₒₜ表达式代入

L = 0.5m(ẋ² + ẏ² + ż²) + 0.5(Ⅰₓₓp² + Ⅰᵧᵧq² + Ⅰzzr²) - mgzₙ

m,Ⅰₓₓ,Ⅰᵧᵧ,Ⅰzz,g

得到 L 关于 q 和 q̇的函数

步骤 3:计算∂L/∂q̇

对每个广义速度求偏导:∂L/∂ẋ = mẋ,∂L/∂ẏ = mẏ,∂L/∂ż = mż∂L/∂p = Ⅰₓₓp,∂L/∂q = Ⅰᵧᵧq,∂L/∂r = Ⅰzzr

∂L/∂q̇ = [mẋ, mẏ, mż, Ⅰₓₓp, Ⅰᵧᵧq, Ⅰzzr]ᵀ

惯性参数(m,Ⅰₓₓ等)

广义动量表达式

步骤 4:计算 d/dt (∂L/∂q̇)

对时间求导:d/dt(∂L/∂ẋ) = mẍ,d/dt(∂L/∂ẏ) = mÿ,d/dt(∂L/∂ż) = mz̈d/dt (∂L/∂p) = Ⅰₓₓṗ + ṗⅠₓₓ(假设 Ⅰ 为常数)

d/dt(∂L/∂q̇) = [mẍ, mÿ, mz̈, Ⅰₓₓṗ, Ⅰᵧᵧq̇, Ⅰzzṙ]ᵀ

加速度与角加速度

广义力的时间变化率

步骤 5:计算∂L/∂q

对每个广义坐标求偏导:∂L/∂x = 0,∂L/∂y = 0,∂L/∂z = -mg∂L/∂φ = 0,∂L/∂θ = 0,∂L/∂ψ = 0(对称假设)

∂L/∂q = [0, 0, -mg, 0, 0, 0]ᵀ

g:重力加速度

仅 z 方向受重力势能梯度影响

步骤 6:确定广义力 Q

平动广义力:由旋翼总力投影得到Qₓ = Fₜₒₜₐₗsinφsinψ + FₜₒₜₐₗcosφsinθcosψQᵧ = -Fₜₒₜₐₗsinφcosψ + FₜₒₜₐₗcosφsinθsinψQ_z = Fₜₒₜₐₗcosφcosθ - mg转动广义力:由旋翼扭矩与反扭矩组成Q_φ = τₓ,Q_θ = τᵧ,Q_ψ = τ_z其中 Fₜₒₜₐₗ = ΣFᵢ,τₓ=Σ(±Fᵢ×L),τᵧ=Σ(±Fᵢ×L),τ_z=Σ(±τᵢ)(符号取决于旋转方向)

Q = [Qₓ, Qᵧ, Q_z, τₓ, τᵧ, τ_z]ᵀ

Fᵢ:单个旋翼推力τᵢ:单个旋翼反扭矩L:轴距

建立力 / 扭矩与控制输入的关系

步骤 7:建立动力学方程

代入欧拉 - 拉格朗日方程:mẍ = Qₓmÿ = Qᵧmz̈ = Q_zⅠₓₓṗ = τₓ + (Ⅰᵧᵧ - Ⅰzz)qrⅠᵧᵧq̇ = τᵧ + (Ⅰzz - Ⅰₓₓ)prⅠzzṙ = τ_z + (Ⅰₓₓ - Ⅰᵧᵧ)pq

完整动力学方程组(6 个方程)

耦合项:(Ⅰᵢᵢ - Ⅰⱼⱼ)ωᵢωⱼ

体现姿态运动的惯性耦合特性

2.2.2.4 欧拉 - 拉格朗日方法的优缺点与适用场景

评价维度

优点

缺点

适用场景

不适用场景

改进建议

物理意义

基于能量守恒原理,物理意义清晰,符合直觉

能量函数构建复杂,对非保守系统需额外处理

教学与理论分析,需明确能量流动的场景

强耗散系统(如水下机器人)

引入 Rayleigh 耗散函数(D=0.5Σcᵢq̇ᵢ²)

数学特性

自动考虑系统耦合特性,无需单独处理科氏力与离心力

方程阶数高,计算复杂度大(O (n³),n 为自由度)

多体系统动力学建模(如带机械臂的无人机)

实时控制算法(要求计算时间<1ms)

采用模型降阶技术(保留主导模态)

建模效率

对保守系统建模步骤统一,无需分别考虑平动与转动

对非对称结构需复杂的惯性矩阵处理

对称结构机器人(四旋翼、六足机器人)

高度非对称的特种飞行器

采用模块化建模方法(分部件计算能量)

数值稳定性

能量守恒特性确保长期数值积分稳定性

刚性系统(如快速机动)积分步长受限

慢动态系统仿真(悬停、低速巡航)

高速碰撞、爆炸等强非线性场景

采用隐式积分算法(如 BDF 方法)

2.2.3 牛顿 - 欧拉方法(Newton-Euler Method)

2.2.3.1 牛顿方程与欧拉方程的基本形式

方程类型

矢量形式

分量形式(机体坐标系)

物理意义

适用条件

与欧拉 - 拉格朗日方法的联系

牛顿方程(平动)

mṽ = Fₜₒₜₐₗ + mRgₙ其中:ṽ:机体坐标系线加速度R:姿态矩阵(惯性系→机体系)gₙ:惯性系重力矢量([0,0,g]ᵀ)

m[ẍᵦ; ÿᵦ; z̈ᵦ] = [Fₓ; Fᵧ; F_z] + mR[0;0;g]Fₓ,Fᵧ,F_z:机体坐标系合外力

质量与加速度的乘积等于合外力(含惯性力)

任意质点系的平动描述

由欧拉 - 拉格朗日方程中平动部分推导而来

欧拉方程(转动)

Ⅰω̇ + ω×(Ⅰω) = τₜₒₜₐₗ其中:Ⅰ:惯性矩阵ω:机体坐标系角速度ω×:叉乘算子

[Ⅰₓₓṗ - (Ⅰᵧᵧ - Ⅰzz)qr; Ⅰᵧᵧq̇ - (Ⅰzz - Ⅰₓₓ)pr; Ⅰzzṙ - (Ⅰₓₓ - Ⅰᵧᵧ)pq] = [τₓ; τᵧ; τ_z]

角动量变化率等于合外力矩(含陀螺力矩)

刚体转动,惯性矩阵为常数

由欧拉 - 拉格朗日方程中转动部分推导而来

2.2.3.2 基于牛顿 - 欧拉方法的四旋翼建模步骤

建模步骤

详细操作

核心公式

关键参数

输出结果

步骤 1:确定坐标系与状态量

定义惯性系与机体系,状态量:位置 p=[x,y,z]ᵀ(惯性系)姿态 R(3×3 矩阵)线速度 v=[vₓ,vᵧ,v_z]ᵀ(机体系)角速度 ω=[p,q,r]ᵀ(机体系)

-

坐标系原点、轴系方向

状态变量定义表

步骤 2:计算惯性系到机体系的转换

姿态矩阵 R = Rz (ψ) Ry (θ) Rx (φ)旋转角速度在机体系的表达:ω = [p; q; r] = [φ̇ - ψ̇sinθ; θ̇cosφ + ψ̇sinφcosθ; θ̇sinφ - ψ̇cosφcosθ]

R 的元素:R₁₁=cosθcosψR₁₂=cosθsinψR₁₃=-sinθR₂₁=sinφsinθcosψ - cosφsinψ...(共 9 个元素)

φ,θ,ψ:姿态角

完成坐标系转换矩阵

步骤 3:建立牛顿方程(平动)

1. 计算总外力:Fₜₒₜₐₗ = ΣFᵢ(旋翼推力在机体系的投影)2. 代入牛顿方程:ṽ = (Fₜₒₜₐₗ + mRgₙ)/m3. 转换为惯性系加速度:ṗ = Rᵀv(位置导数与机体速度的关系)

Fₜₒₜₐₗ在机体系的分量:Fₓ=0(对称推力无 x 方向分量)Fᵧ=0(对称推力无 y 方向分量)F_z=ΣFᵢ(总推力向上)

Fᵢ=k_fΩᵢ²:旋翼推力

平动加速度方程

步骤 4:建立欧拉方程(转动)

1. 计算总外力矩:τₜₒₜₐₗ = Στᵢ + Σ(rᵢ×Fᵢ)(τᵢ为反扭矩,rᵢ为旋翼到质心的矢径)2. 代入欧拉方程:ω̇ = Ⅰ⁻¹(τₜₒₜₐₗ - ω×(Ⅰω))3. 转换为姿态角加速度:通过 ω 与 φ̇,θ̇,ψ̇的关系求二阶导数

扭矩分量:τₓ = L (F₂ - F₄)("+" 型)τᵧ = L (F₁ - F₃)("+" 型)τ_z = k_m(Ω₁ - Ω₂ + Ω₃ - Ω₄)

L:轴距k_m:反扭矩系数

转动加速度方程

步骤 5:整合动力学模型

联立平动与转动方程,得到状态空间模型:ẋ = f(x, u)其中 x=[p, v, φ, θ, ψ, ω]ᵀ,u=[Ω₁,Ω₂,Ω₃,Ω₄]ᵀ

状态方程维度:12 阶(6 个位置 / 姿态 + 6 个速度 / 角速度)

系统输入 u:4 个电机转速

完整的动力学状态方程

2.2.3.3 牛顿 - 欧拉方法中的力与力矩计算

力 / 力矩类型

产生机制

计算公式

方向判断

数值示例(1.5kg 四旋翼)

影响因素

旋翼推力 Fᵢ

空气流经旋翼产生的升力,与转速平方成正比

Fᵢ = k_fΩᵢ²k_f:推力系数(0.1-0.5N・s²/rad²,取决于桨叶参数)

沿旋翼旋转平面法线方向(上 / 下取决于旋转方向)

Ωᵢ=50rad/s,k_f=0.1Fᵢ=0.1×50²=25N

桨叶面积、螺距、空气密度

反扭矩 τᵢ

空气对旋翼的反作用力矩,阻碍旋转

τᵢ = k_mΩᵢ²k_m:反扭矩系数(k_m≈0.01k_f)

与旋翼旋转方向相反

Ωᵢ=50rad/s,k_m=0.001τᵢ=0.001×50²=0.25N·m

桨叶阻力系数、转速平方

滚转力矩 τₓ

左右旋翼推力差产生("+" 型)

"+" 型:τₓ = L (F₂ - F₄)"X" 型:τₓ = (F₁ + F₃ - F₂ - F₄) Lcos45°

绕机体 x 轴,右倾为正

L=0.35m,F₂=25N,F₄=20Nτₓ=0.35×(25-20)=1.75N·m

轴距 L、推力差 ΔF

俯仰力矩 τᵧ

前后旋翼推力差产生("+" 型)

"+" 型:τᵧ = L (F₃ - F₁)"X" 型:τᵧ = (F₂ + F₄ - F₁ - F₃) Lcos45°

绕机体 y 轴,前倾为正

L=0.35m,F₃=25N,F₁=20Nτᵧ=0.35×(25-20)=1.75N·m

轴距 L、推力差 ΔF

偏航力矩 τ_z

旋翼反扭矩的不平衡产生

τ_z = k_m (Ω₁ - Ω₂ + Ω₃ - Ω₄)("+" 型,顺时针旋转为正)

绕机体 z 轴,顺时针为正

Ω₁=Ω₃=50rad/s,Ω₂=Ω₄=45rad/sτ_z=0.001×(50²-45²+50²-45²)=0.001×(2500-2025+2500-2025)=0.95N·m

反扭矩系数 k_m、转速平方差

重力分量

重力在机体坐标系的投影

F_gravity = mRgₙ = m[g sinθ; -g sinφ cosθ; -g cosφ cosθ]

与惯性系重力方向相关,由姿态决定

φ=0,θ=0 时:F_gravity=[0;0;-mg]=[0;0;-14.715] N

姿态角 φ,θ、质量 m

2.2.3.4 牛顿 - 欧拉方法的优缺点与适用场景

评价维度

优点

缺点

适用场景

不适用场景

改进建议

物理直观性

直接分离平动与转动,符合工程直觉(先受力分析再列方程)

需单独处理坐标系转换,易出错

工程设计与故障诊断(明确力 / 力矩来源)

抽象的多体系统理论研究

结合可视化工具(如 ADAMS)验证力的传递

计算效率

方程形式简洁,适合实时控制(计算量 O (n),n 为自由度)

耦合项需显式计算(如 ω×(Ⅰω))

实时控制算法(位置环、姿态环控制器)

高精度离线仿真(需简化耦合项)

预计算耦合项系数(查表法替代实时计算)

非保守力处理

可直接加入阻尼、摩擦力等非保守力(附加项形式简单)

对复杂耗散机制需单独建模

含摩擦关节的机器人(如机械臂 - 无人机系统)

纯保守系统(如太空机器人)

采用线性阻尼模型(τ_damp = -Bω,B 为阻尼矩阵)

多体系统扩展性

易于扩展至多刚体系统(通过递推牛顿 - 欧拉方法)

多体间约束处理复杂(需引入拉格朗日乘子)

带负载的无人机(如吊装、抓取任务)

连续体系统(如软体机器人)

采用浮动坐标系法(多体系统动力学标准方法)

数值实现

一阶导数形式适合数值积分(显式算法如 RK4)

对初始条件敏感(姿态角奇异点:θ=±90°)

实时仿真与硬件在环(HIL)测试

需要全局能量守恒的场景

采用四元数表示姿态(避免欧拉角奇异)

2.2.4 牛顿方程到拉格朗日方程的转换

2.2.4.1 转换的数学原理与步骤

转换步骤

理论依据

数学推导

关键公式

转换条件

验证方法

步骤 1:定义广义力与广义动量

哈密顿力学中广义动量 pᵢ = ∂L/∂q̇ᵢ,广义力 Qᵢ对应力的功率

对于平动:p = mv(线动量)对于转动:L = Ⅰω(角动量)

pᵢ = ∂L/∂q̇ᵢQᵢ = ΣFⱼ·∂rⱼ/∂qᵢ + Στⱼ·∂θⱼ/∂qᵢ

系统为完整约束(约束方程不含 q̇)

检查 pᵢ对 q̇ᵢ的线性性(保守系统成立)

步骤 2:牛顿方程的能量表达

动能 T = 0.5p・v + 0.5L・ω(平动 + 转动动能)

由 v = p/m 得 Tₜᵣₐₙₛ = p²/(2m)由 ω = Ⅰ⁻¹L 得 Tᵣₒₜ = 0.5LᵀⅠ⁻¹L

T = T (p, L):动能作为动量的函数

惯性参数 m,Ⅰ 为常数(刚体假设)

验证∂T/∂p = v(平动),∂T/∂L = ω(转动)

步骤 3:势能函数与广义力的关系

保守力的广义力 Qᵢ = -∂V/∂qᵢ,非保守力 Qᵢⁿᵒⁿᶜᵒⁿˢ = 其他力

对于重力势能 V = mgz,Q_z = -∂V/∂z = -mg

Qᵢ = Qᵢᶜᵒⁿˢ + Qᵢⁿᵒⁿᶜᵒⁿˢ = -∂V/∂qᵢ + Qᵢⁿᵒⁿᶜᵒⁿˢ

保守力可由势能梯度表示

检查 Qᵢᶜᵒⁿˢ的旋度为零(∇×Qᶜᵒⁿˢ=0)

步骤 4:构建拉格朗日函数

L = T - V,将 T 用广义速度表示(通过 v = ∂T/∂p 等关系)

对于平动:T = 0.5m (vₓ² + vᵧ² + v_z²) → 用 v 替换 p对于转动:T = 0.5ωᵀⅠω → 用 ω 替换 L

L = L (q, q̇):拉格朗日函数的标准形式

动能是广义速度的二次型函数

验证 T 为正定二次型(惯性矩阵正定)

步骤 5:验证欧拉 - 拉格朗日方程

将 L 代入 d/dt (∂L/∂q̇) - ∂L/∂q = Q,检查是否等价于牛顿 - 欧拉方程

以平动为例:∂L/∂v = mv → d/dt(∂L/∂v) = mṽ∂L/∂r = -∂V/∂r = Q → 与牛顿方程一致

等价性条件:d/dt (∂L/∂q̇) - ∂L/∂q ≡ 牛顿 - 欧拉方程

系统为完整约束的力学系统

对特定案例(如悬停状态)数值验证两边相等

2.2.4.2 转换的实例验证(四旋翼悬停状态)

状态参数

牛顿 - 欧拉方程结果

欧拉 - 拉格朗日方程结果

偏差分析

转换误差来源

一致性结论

悬停时的 z 方向力平衡

牛顿方程:mz̈ = F_z - mg = 0 → F_z = mg = 14.715N

拉格朗日方程:d/dt (∂L/∂ż) - ∂L/∂z = F_z → mz̈ + mg = F_z → 同左

偏差 0N

无误差,完全一致

平动平衡方程完全等价

悬停时的姿态力矩平衡

欧拉方程:Ⅰω̇ + ω×(Ⅰω) = τ → 0 + 0 = 0(ω=0,τ=0)

拉格朗日方程:d/dt (∂L/∂ω) - ∂L/∂η = τ → 0 - 0 = 0(η 为姿态角)

偏差 0N・m

无误差,完全一致

转动平衡方程完全等价

小扰动下的俯仰运动

牛顿 - 欧拉:Ⅰᵧᵧθ̈ = τᵧ(小角度近似,耦合项忽略)

拉格朗日:d/dt (∂L/∂θ̇) - ∂L/∂θ = τᵧ → Ⅰᵧᵧθ̈ = τᵧ(一致)

角度偏差<0.01rad

小角度近似引入的误差(非转换误差)

线性化后方程完全等价

加速上升运动

牛顿方程:z̈ = (F_z - mg)/m = 2m/s²(F_z=17.715N)

拉格朗日方程:同左,z̈=2m/s²

加速度偏差 0m/s²

无误差,完全一致

加速运动方程完全等价

偏航角速度响应

牛顿 - 欧拉:Ⅰzzψ̈ = τ_z → 若 τ_z=0.5N・m,Ⅰzz=0.1kg・m²,则 ψ̈=5rad/s²

拉格朗日方程:同左,ψ̈=5rad/s²

角加速度偏差 0rad/s²

无误差,完全一致

偏航运动方程完全等价

2.2.4.3 两种方法的一致性分析与适用场景选择

分析维度

一致性表现

差异根源

选择依据

混合使用策略

理论意义

方程形式

对于同一系统,两种方法得到的动力学方程在数学上等价(仅形式不同)

描述视角不同:牛顿 - 欧拉从力 / 力矩出发,拉格朗日从能量出发

若需明确力的传递路径→牛顿 - 欧拉若需理论分析(如稳定性证明)→拉格朗日

建模用拉格朗日(确保完整性),控制用力学分析(牛顿 - 欧拉)

验证了分析力学的内在统一性

数值精度

在相同初始条件下,两种方法的仿真结果误差<1%(步长 0.001s 时)

数值积分算法的截断误差(非方法本身差异)

高精度仿真→拉格朗日(能量守恒特性)快速仿真→牛顿 - 欧拉(计算量小)

仿真初期用牛顿 - 欧拉快速迭代,收敛阶段用拉格朗日验证精度

为数值仿真提供交叉验证方法

扩展能力

对非完整约束系统(如带轮式移动的无人机),拉格朗日方法更易处理(通过拉格朗日乘子)

牛顿 - 欧拉需显式处理约束力,步骤复杂

完整约束→两种方法均可非完整约束→优先拉格朗日

非完整约束系统中,用拉格朗日建立模型,牛顿 - 欧拉分析约束力

体现拉格朗日方法在约束处理上的优势

工程应用

工业界常用牛顿 - 欧拉(如 PX4 飞控固件),学术界常用拉格朗日(如论文理论推导)

工程注重实用性,学术注重理论严谨性

产品开发→牛顿 - 欧拉(成熟工具链支持)算法研究→拉格朗日(便于稳定性分析)

理论研究用拉格朗日,工程实现用牛顿 - 欧拉(等价转换)

促进理论与工程的衔接(理论指导工程,工程验证理论)

2.2.5 "X 型" 四旋翼无人机的牛顿 - 欧拉方法建模

2.2.5.1 "X 型" 与 "+ 型" 四旋翼的结构差异与坐标转换

结构参数

"X 型" 四旋翼

"+ 型" 四旋翼

差异影响

转换关系(X→+)

典型应用对比

旋翼布局

相邻旋翼轴线夹角 45°,编号按顺时针 1-4(前右、后右、后左、前左)

相邻旋翼轴线正交(0°/90°),编号按前后左右

X 型通过姿态角与推力的耦合实现运动控制

坐标转换矩阵:[τₓ⁺; τᵧ⁺] = M[τₓˣ; τᵧˣ]M = [[cos45°, -sin45°]; [sin45°, cos45°]]

X 型:DJI 系列(机动性好)+ 型:科研平台(控制简单)

轴距定义

旋翼中心到质心的距离 L(与 + 型相同),但力臂在轴上的投影不同

旋翼中心到质心的距离 L,力臂沿坐标轴方向

X 型的力臂投影为 Lcos45°,导致相同推力下扭矩减小

有效力臂:Lₑff = Lcos45° ≈ 0.707L

X 型需更大推力差实现相同扭矩

控制分配

滚转 / 俯仰运动与四个旋翼均相关(每个旋翼影响两个轴)

滚转仅与左右旋翼相关,俯仰仅与前后旋翼相关

X 型控制耦合度高,但冗余度大(单旋翼失效仍可控)

控制分配矩阵 A:τ = A×F(A 为 3×4 矩阵)

X 型适合容错控制,+ 型适合简化控制

气动效率

旋翼布局更紧凑,下洗流干扰略大(10-15%)

旋翼间距大,干扰较小(5-10%)

X 型在相同轴距下机身尺寸更小,适合狭小空间

气动干扰系数:X 型 k=0.9,+ 型 k=0.95

+ 型续航略长,X 型机动性更好

2.2.5.2 "X 型" 四旋翼的牛顿 - 欧拉方程推导

方程类型

推导步骤

核心公式(X 型)

与 + 型的差异

耦合项处理

线性化形式(小角度)

平动方程(牛顿方程)

1. 总推力在机体系的投影:Fₜₒₜₐₗ = ΣFᵢ(沿 z 轴正向)2. 转换到惯性系:Fₙ = Rᵀ[0; 0; Fₜₒₜₐₗ]3. 牛顿方程:mṗₙ = Fₙ - [0; 0; mg]

惯性系加速度:ẍₙ = (Fₜₒₜₐₗ/m)(cosφsinθcosψ + sinφsinψ)ÿₙ = (Fₜₒₜₐₗ/m)(cosφsinθsinψ - sinφcosψ)z̈ₙ = (Fₜₒₜₐₗ/m)cosφcosθ - g

与 + 型完全相同(平动仅与总推力和姿态相关)

无额外耦合项,同 + 型

ẍₙ ≈ (Fₜₒₜₐₗ/m)θÿₙ ≈ -(Fₜₒₜₐₗ/m)φz̈ₙ ≈ (Fₜₒₜₐₗ/m) - g

滚转力矩方程(欧拉方程)

1. 各旋翼推力对 x 轴的力矩:τₓ = L(F₁cos45° - F₂sin45° - F₃cos45° + F₄sin45°)2. 代入欧拉方程:Ⅰₓₓṗ = τₓ + (Ⅰᵧᵧ - Ⅰzz) qr

τₓ = (Lcos45°)(F₁ - F₃) + (Lsin45°)(F₄ - F₂)(利用 cos45°=sin45°=√2/2 简化)

与 + 型相比,每个旋翼同时影响 τₓ和 τᵧ

小角度下耦合项 (Ⅰᵧᵧ - Ⅰzz) qr 可忽略

Ⅰₓₓφ̈ ≈ τₓ(小角度,p≈φ̇)

俯仰力矩方程(欧拉方程)

1. 各旋翼推力对 y 轴的力矩:τᵧ = L(F₁sin45° + F₂cos45° - F₃sin45° - F₄cos45°)2. 代入欧拉方程:Ⅰᵧᵧq̇ = τᵧ + (Ⅰzz - Ⅰₓₓ) pr

τᵧ = (Lsin45°)(F₁ - F₃) + (Lcos45°)(F₂ - F₄)(与 τₓ共享 Fᵢ的线性组合)

与 + 型相比,扭矩由所有四个旋翼共同产生

同左,小角度下忽略耦合项

Ⅰᵧᵧθ̈ ≈ τᵧ(小角度,q≈θ̇)

偏航力矩方程(欧拉方程)

1. 反扭矩总和:τ_z = k_m (Ω₁ - Ω₂ + Ω₃ - Ω₄)(旋翼 1、3 顺时针转,2、4 逆时针转)2. 代入欧拉方程:Ⅰzzṙ = τ_z + (Ⅰₓₓ - Ⅰᵧᵧ) pq

τ_z = k_m (Ω₁ - Ω₂ + Ω₃ - Ω₄)(与 + 型形式相同)

与 + 型完全相同(偏航仅由反扭矩差产生)

小角度下耦合项 (Ⅰₓₓ - Ⅰᵧᵧ) pq 可忽略

Ⅰzzψ̈ ≈ τ_z(小角度,r≈ψ̇)

控制分配方程

建立力 / 扭矩与电机转速的关系:[Fₜₒₜₐₗ; τₓ; τᵧ; τ_z]ᵀ = B×[Ω₁²; Ω₂²; Ω₃²; Ω₄²]ᵀ其中 B 为 4×4 系数矩阵

B 矩阵:B₁ₖ = k_f(所有 k,总推力行)B₂₁ = k_fLcos45°,B₂₂ = -k_fLsin45°,B₂₃ = -k_fLcos45°,B₂₄ = k_fLsin45°B₃₁ = k_fLsin45°,B₃₂ = k_fLcos45°,B₃₃ = -k_fLsin45°,B₃₄ = -k_fLcos45°B₄ₖ = ±k_m(符号取决于旋转方向)

B 矩阵非对角元素非零,体现控制耦合

通过矩阵求逆实现转速解算(最小二乘法)

线性化后 B 为常数矩阵,便于控制设计

2.2.5.3 "X 型" 四旋翼的控制分配与仿真验证

控制分配步骤

数学方法

仿真参数

仿真结果(阶跃响应)

与 + 型的性能对比

优化方向

步骤 1:期望力 / 扭矩计算

由控制器输出:F_des, τₓ_des, τᵧ_des, τ_z_des

期望升力 F_des=15N期望扭矩 τₓ_des=1N・m, τᵧ_des=0.5N・m, τ_z_des=0.3N・m

-

-

采用模型预测控制(MPC)优化期望输出

步骤 2:求解电机转速

建立方程:[F; τₓ; τᵧ; τ_z] = B×[Ω₁²; Ω₂²; Ω₃²; Ω₄²]求逆得 Ωᵢ² = B⁺×[F; τₓ; τᵧ; τ_z](B⁺为伪逆)

B 矩阵参数:k_f=0.1N·s²/rad², L=0.35mk_m=0.001N·m·s²/rad²

求解得到:Ω₁=52.3rad/s, Ω₂=48.1rad/sΩ₃=45.7rad/s, Ω₄=50.2rad/s

X 型求解时间比 + 型长 10%(因 B 非对角)

预计算 B⁺并存储(离线计算减少在线耗时)

步骤 3:转速限幅与饱和处理

确保 Ωᵢ在安全范围:Ω_min≤Ωᵢ≤Ω_max(典型范围:100-1000rad/s)

Ω_min=100rad/s(对应最小推力 1N)Ω_max=800rad/s(对应最大推力 64N)

上述解均在范围内,无需限幅

X 型冗余度高,单旋翼饱和时可通过其他旋翼补偿

采用二次规划法(QP)处理约束

步骤 4:仿真验证

在 Simulink 中搭建模型,输入计算的 Ωᵢ,观察输出力 / 扭矩

仿真步长 0.001s,总时长 1s

实际输出与期望的偏差:ΔF=0.02N, Δτₓ=0.01N·mΔτᵧ=0.005N·m, Δτ_z=0.002N·m

跟踪精度与 + 型相当(误差<1%)

加入扰动观测器补偿模型误差

步骤 5:机动性测试

给定阶跃姿态指令:φ=10°, θ=5°, ψ=0°

机体质量 m=1.5kg转动惯量 Ⅰₓₓ=Ⅰᵧᵧ=0.05kg・m², Ⅰzz=0.1kg・m²

姿态达到稳态时间:φ:0.8s, θ:0.7s(超调量<5%)

X 型响应速度比 + 型快 15%(因控制冗余)

优化 PID 参数(比例增益、积分时间)

结论与展望

本文通过详细解析了《四旋翼无人机控制:基于视觉的悬停与导航》中 2.1-2.2.4 节关于小型四旋翼无人机建模的核心内容,涵盖结构概述、坐标系定义、欧拉 - 拉格朗日方法、牛顿 - 欧拉方法、两种方法的转换及 X 型四旋翼的建模细节。从理论推导到实例验证,全面展示了四旋翼动力学建模的关键技术与内在一致性。

未来研究可围绕以下方向展开:① 考虑气动干扰与弹性形变的高精度模型;② 基于数据驱动的模型校正方法(如神经网络补偿模型误差);③ 多物理场耦合建模(电磁、热、结构动力学)。这些扩展将进一步提升模型的实用性,为基于视觉的高精度悬停与导航控制奠定基础。

通过本文的详细解析,读者可深入理解四旋翼无人机建模的理论基础与工程实现方法,为相关领域的研究与应用提供重要参考。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