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率与随机变量入门
1. 背景
概率是数学的一个分支,主要处理机会、随机性或不确定性。在日常生活中,概率的例子无处不在。比如抛硬币时,我们会讨论得到正面或反面的概率;电话接线员会考虑在给定时间间隔内接到特定数量电话的概率;我们也会谈论在给定地点明天13:00下雨的概率。此外,博彩游戏也是涉及概率的典型例子,早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古埃及人就开始使用立方体骰子。到了15世纪中叶,布莱尔·帕斯卡和皮埃尔·德·费马使概率计算得到了普及,1933年,A. N. 科尔莫戈罗夫用集合和测度理论将概率论公理化。
然而,对于概率的解释,科学家和哲学家们并没有达成一致,主要有以下几种学派:
- 频率学派 :由冯·米塞斯(1928)和赖兴巴赫(1937)领导,该学派认为事件的概率p是该事件在无限次相似(且独立)试验中发生的相对频率k/n,即(p = \lim_{n \to \infty} \frac{k}{n}),其中k是事件在n次试验中发生的次数。
- 主观或“贝叶斯”学派 :该学派认为事件的概率是对该事件可能性的主观或个人判断。这种解释可以追溯到18世纪的托马斯·贝叶斯和19世纪初的皮埃尔·西蒙·拉普拉斯。他们认为随机性不是一个客观可测量的现象,而是一种“知识”现象,即把概率视为一个认识论而非本体论的概念。
- 古典学派 :该学派基于等可能结果的概念来解释概率。在进行随机实验时,可以为等可能的事件分配相同的概率。不过,这种解释也存在一些困难,比如在计算概率之前如何定义等可能事件,以及如何定义非等可能事件的概率。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1488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