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超光速效应与快子理论

超光速效应与快子理论

1. 扩展相对论简介

超光速物体的存在探讨历史悠久,可追溯到20世纪初的前相对论时代的J. J. Thomson和A. Sommerfeld。1905年狭义相对论问世后,真空中的光速被视为最大因果速度和速度上限,这一观点持续了约半个世纪。直到Bilaniuk等人的论文重新探讨超光速粒子问题,G. Feinberg将其命名为“快子”(tachyons),E. Recami引入“慢子”(bradyons)来表示常规的亚光速粒子。此后,意大利学派在E. Recami的带领下对超光速现象展开研究,将狭义相对论推广到超光速惯性系,形成了扩展相对论(ER)。

扩展相对论基于狭义相对论的两个基本假设:
1. 相对性原理
2. 时空的均匀性和空间的各向同性

从理论上可推出存在一个不变速度,实验上该速度被确定为真空中的光速c,它是一个双侧极限速度,粒子可分为慢子、快子或光子,且前两类粒子可定义静止参考系。这两个原理意味着基本的平方间隔(即度规张量)$ds^2 = g_{\mu\nu}dx^{\mu}dx^{\nu} = c^2dt^2 - dx^2 - dy^2 - dz^2$除符号外是不变的。保持度规符号不变的变换是常规的亚光速洛伦兹变换(LT),改变度规符号的是超光速洛伦兹变换。在二维情况下,广义洛伦兹变换(boosts)(适用于$-1 < u < +1$)为:
[
\begin{cases}
x_0’ = \frac{\pm (x_0 - \beta x)}{\sqrt{1 - \beta^2}} \
x’ = \frac{\pm (x - \beta x_0)}{\sqrt{1 - \beta^2

基于分布式模型预测控制的多个固定翼无人机一致性控制(Matlab代码实现)内容概要:本文围绕“基于分布式模型预测控制的多个固定翼无人机一致性控制”展开,采用Matlab代码实现相关算法,属于顶级EI期刊的复现研究成果。文中重点研究了分布式模型预测控制(DMPC)在多无人机系统中的一致性控制问题,通过构建固定翼无人机的动力学模型,结合分布式协同控制策略,实现多无人机在复杂环境下的轨迹一致性和稳定协同飞行。研究涵盖了控制算法设计、系统建模、优化求解及仿真验证全过程,并提供了完整的Matlab代码支持,便于读者复现实验结果。; 适合人群:具备自动控制、无人机系统或优化算法基础,从事科研或工程应用的研究生、科研人员及自动化、航空航天领域的研发工程师;熟悉Matlab编程和基本控制理论者更佳; 使用场景及目标:①用于多无人机协同控制系统的算法研究仿真验证;②支撑科研论文复现、毕业设计或项目开发;③掌握分布式模型预测控制在实际系统中的应用方法,提升对多智能体协同控制的理解实践能力; 阅读建议:建议结合提供的Matlab代码逐模块分析,重点关注DMPC算法的构建流程、约束处理方式及一致性协议的设计逻辑,同时可拓展学习文中提及的路径规划、编队控制等相关技术,以深化对无人机集群控制的整体认知。
评论
成就一亿技术人!
拼手气红包6.0元
还能输入1000个字符  | 博主筛选后可见
 
红包 添加红包
表情包 插入表情
 条评论被折叠 查看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