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能源:高密度电荷簇的潜力与应用
1. 背景
1.1 阀金属
在数字计算机发展初期,显示设备需求凸显。在发光二极管发明和商业化之前,人们对阀金属进行了大量研发。阀金属指其氧化物具有发光性,且发光强度随外加电压增加而增强的金属,如铝、锆等。研究发现,当电压达到约两百伏时,金属 - 金属氧化物层会产生火花,但当时研究者关注的是提高照明效果,未对火花现象深入研究。不过,有实验者在火花产生后对溶液进行化学分析,发现了意外元素,当时被认为是“污染”,多年后人们才意识到这可能是电荷簇嬗变这一重要发现。
1.2 肖德斯的发现
肯尼斯·R·肖德斯是一位敏锐的实验科学家,他对高密度电荷簇进行了广泛研究和报道。1987 年他撰写了相关书籍,在申请专利时遇到波折。美国专利局曾对该技术进行保密分类,后因这是私人资助且已向多国科学家分享信息,最终取消了分类。1991 年 5 月 21 日,肖德斯获得了高密度电荷簇应用的首个专利,该专利表明电荷簇(EVs)能从真空零点辐射获取能量,实现输出电能约为输入电能的 30 倍,实验室实验中甚至可达 100 倍,同时还能产生多余热能。
1.3 格里森的发现
高中毕业生斯坦·格里森在辛辛那提的焊接车间角落,发现并开发了一种在水基电解质中创建和应用高密度电荷簇的方法。他发现水下电极火花能产生多余热能,但该技术在放射性元素嬗变方面更具潜力。在霍洛曼兄弟公司资助下,他和朋友在特殊电化学电池中,利用 200 - 300V 的电压和压力,将超过一半的天然放射性钍转化为更稳定的元素。该实验重复了 100 多次,并经独立验证,成果在 1996 年的低能核反应会议上报道。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190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