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模算法】dbscan算法(python实现)

【建模算法】dbscan算法(python实现)

对于学习机器学习和数据挖掘数据分析的小伙伴们来说,dbscan算法一定不会陌生。dbscan算法是一种基于密度的空间聚类算法,它可以快熟处理聚类同时有效处理噪声点。接下来我们就来使用python实现dbscan算法,来了解一下这个算法到底怎么样吧!

DBSCAN 算法是一种基于密度的空间聚类算法。该算法利用基于密度的聚类的概念,即要求聚类空间中的一定区域内所包含对象(点或其它空间对象)的数目不小于某一给定阀值。DBSCAN 算法的显著优点是聚类速度快且能够有效处理噪声点和发现任意形状的空间聚类。但是由于它直接对整个数据库进行操作且进行聚类时使用了一个全局性的表征密度的参数,因此也具有两个比较明显的弱点:

  1. 当数据量增大时,要求较大的内存支持 I/0 消耗也很大;

  2. 当空间聚类的密度不均匀、聚类间距离相差很大时,聚类质量较差。

DBSCAN算法的聚类过程

DBSCAN算法基于一个事实:一个聚类可以由其中的任何核心对象唯一确定。等价可以表述为: 任一满足核心对象条件的数据对象p,数据库D中所有从p密度可达的数据对象所组成的集合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聚类C,且p属于C。

先上结果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大致流程

先根据给定的半径 r 确定中心点,也就是这类点在半径r内包含的点数量 n 大于我们的要求(n>=minPionts)
然后遍历所有的中心点,将互相可通达的中心点与其包括的点分为一组
全部分完组之后,没有被纳入任何一组的点就是离群点啦!

导入相关依赖

import numpy as np
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
from sklearn import datasets

求点跟点之间距离(欧氏距离)

def cuircl(pointA,pointB):
    distance = np.sqrt(np.sum(np.power(pointA - pointB,2)))
    return distance

求临时簇,即确定所有的中心点,非中心点

def firstCluster(dataSets,r,include):
    cluster = []
    m = np.shape(dataSets)[0]
    ungrouped = np.array([i for i in range (m)])
    for i in range (m):
        tempCluster = []
        #第一位存储中心点簇
        tempCluster.append(i)
        for j in range (m):
            if (cuircl(dataSets[i,:],dataSets[j,:]) < r and i != j ):
                tempCluster.append(j)
        tempCluster = np.mat(np.array(tempCluster))
        if (np.size(tempCluster)) >= include:
            cluster.append(np.array(tempCluster).flatten())
    #返回的是List
    center=[]
    n = np.shape(cluster)[0]
    for k in range (n):
        center.append(cluster[k][0])
    #其他的就是非中心点啦
    ungrouped = np.delete(ungrouped,center)
    #ungrouped为非中心点
    return cluster,center,ungrouped

将所有中心点遍历并进行聚集

def clusterGrouped(tempcluster,centers):
    m = np.shape(tempcluster)[0]
    group = []
    #对应点是否遍历过
    position = np.ones(m)
    unvisited = []
    #未遍历点
    unvisited.extend(centers)
    #所有点均遍历完毕
    for i  in range (len(position)):
        coreNeihbor = []
        result = []
        #删除第一个
        #刨去自己的邻居结点,这一段就类似于深度遍历
        if position[i]:
        #将邻结点填入
            coreNeihbor.extend(list(tempcluster[i][:]))
            position[i] = 0
            temp = coreNeihbor
        #按照深度遍历遍历完所有可达点
        #遍历完所有的邻居结点
            while len(coreNeihbor) > 0 :
                #选择当前点
                present = coreNeihbor[0]
                for j in range(len(position)):
                    #如果没有访问过
                    if position[j] == 1:
                        same = []
                        #求所有的可达点
                        if (present in tempcluster[j]):
                            cluster = tempcluster[j].tolist()
                            diff = []
                            for x in cluster:
                                if x not in temp:
                                    #确保没有重复点
                                    diff.append(x)
                            temp.extend(diff)
                            position[j] = 0
                # 删掉当前点
                del coreNeihbor[0]
                result.extend(temp)
            group.append(list(set(result)))
        i +=1
    return group

核心算法完毕!

生成同心圆类型的随机数据进行测试

#生成非凸数据 factor表示内外圈距离比
X,Y1 = datasets.make_circles(n_samples = 1500, factor = .4, noise = .07)


#参数选择,0.1为圆半径,6为判定中心点所要求的点个数,生成分类结果
tempcluster,center,ungrouped = firstCluster(X,0.1,6)
group = clusterGrouped(tempcluster,center)


#以下是分类后对数据进行进一步处理
num = len(group)
voice = list(ungrouped)
Y = []
for i in range (num):
   Y.append(X[group[i]])
flat = []
for i in range(num):
    flat.extend(group[i])
diff = [x for x in voice if x not in flat]
Y.append(X[diff])
Y = np.mat(np.array(Y))

绘图~

color = ['red','blue','green','black','pink','orange']
for i in range(num):
    plt.scatter(Y[0,i][:,0],Y[0,i][:,1],c=color[i])
plt.scatter(Y[0,-1][:,0],Y[0,-1][:,1],c = 'purple')
plt.show()

结果

紫色点就是离散点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针对激光雷达获取的单光子点云数据去噪问题,空间密度自适应算法提供了一种创新的方法。该算法的核心思想是通过识别点云数据中不同空间密度区域的噪声和信号,并采用不同的处理策略,从而实现有效去噪。 参考资源链接:[多特征自适应单光子点云去噪算法:挑战与进展](https://wenku.youkuaiyun.com/doc/7g9d87qng4?spm=1055.2569.3001.10343) 在《多特征自适应单光子点云去噪算法:挑战与进展》一文中,作者详细介绍了空间密度自适应算法实现原理和具体步骤。算法首先需要对点云数据进行预处理,包括数据格式转换、投影变换等基础操作。随后,算法通过设定的空间密度阈值来区分噪声和信号。这一阈值不是固定的,而是根据局部点密度动态调整,以适应不同的数据特征和噪声水平。 具体实现时,可以采用双高斯函数模型来拟合局部点云数据分布,通过两个高斯函数分别代表信号和噪声,从而实现信号和噪声的分离。算法的自适应性表现在能够根据点云数据在不同空间位置的密度特征,自动调整高斯函数的参数,以达到最佳去噪效果。 实践中,可以结合DBSCAN算法对水平方向上的点密度进行分析,进一步优化空间密度自适应算法的性能。DBSCAN是一种基于密度的空间聚类算法,它能够识别出数据中的高密度区域,并将其作为聚类的基础。结合DBSCAN的结果,可以对空间密度自适应算法进行调整,使其更好地适应地形特征和噪声水平的变化。 总而言之,空间密度自适应算法是一种有效的单光子点云去噪方法。在实际应用中,需要仔细选择合适的参数,并结合其他算法DBSCAN来提升去噪的准确性和效率。对于希望深入了解和应用该算法的用户,强烈推荐阅读《多特征自适应单光子点云去噪算法:挑战与进展》,该文献详细介绍了算法的原理和应用场景,是掌握这一技术不可或缺的资源。 参考资源链接:[多特征自适应单光子点云去噪算法:挑战与进展](https://wenku.youkuaiyun.com/doc/7g9d87qng4?spm=1055.2569.3001.10343)
评论 2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