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机器人重力补偿器的刚度建模与参数识别

机器人重力补偿器的刚度建模与参数识别

1. 重力补偿的算法方法

重力补偿除了可以在机械层面实现,还能在软件层面达成。主要有两种策略:
- 基于刚度模型的离线补偿 :需要额外实验来识别刚度模型参数,且不能直接应用于其他机械手。不过,它有可能同时补偿连杆和关节的柔度。
- 使用先进反馈控制的在线(实时)补偿 :需要额外的传感器,如每个关节上的辅助编码器,以检测和补偿机械手关节的偏差,但无法补偿机械手连杆的挠度。不过,这种方法即使在负载可变的情况下也能有效工作。

1.1 基于刚度模型的离线补偿

串行机器人的弹性静力学模型通常由其笛卡尔刚度矩阵定义,该矩阵应在加载配置的邻域内计算。为计算一般类型串行机械手的静态平衡配置,可将其近似为一组刚性连杆和虚拟关节,考虑弹性静力学特性。将连杆重量分解为两部分并施加到连杆两端,所有载荷汇总为向量 $G = [G_1 \cdots G_n]$,同时假设外部载荷 $F$ 施加到机器人末端执行器。

根据虚功原理,外部力 $G$、$F$ 的功等于虚拟弹簧位移 $\delta\theta$ 引起的内力 $\tau_{\theta}$ 的功:
[
\sum_{j=1}^{n} (G_{j}^{T} \cdot \delta t_{j}) + F^{T} \cdot \delta t = \tau_{\theta}^{T} \cdot \delta \theta
]
其中,虚拟位移 $\delta t_{j}$ 可由线性化几何模型 $\delta t_{j} = J_{(j)}^{\theta} \delt

【四轴飞行器】非线性三自由度四轴飞行器模拟器研究(Matlab代码实现)内容概要:本文围绕非线性三自由度四轴飞行器模拟器的研究展开,重点介绍了基于Matlab的建模仿真方法。通过对四轴飞行器的动力学特性进行分析,构建了非线性状态空间模型,并实现了姿态位置的动态模拟。研究涵盖了飞行器运动方程的建立、控制系统设计及数值仿真验证等环节,突出非线性系统的精确建模仿真优势,有助于深入理解飞行器在复杂工况下的行为特征。此外,文中还提到了多种配套技术如PID控制、状态估计路径规划等,展示了Matlab在航空航天仿真中的综合应用能力。; 适合人群:具备一定自动控制理论基础和Matlab编程能力的高校学生、科研人员及从事无人机系统开发的工程技术人员,尤其适合研究生及以上层次的研究者。; 使用场景及目标:①用于四轴飞行器控制系统的设计验证,支持算法快速原型开发;②作为教学工具帮助理解非线性动力学系统建模仿真过程;③支撑科研项目中对飞行器姿态控制、轨迹跟踪等问题的深入研究; 阅读建议:建议读者结合文中提供的Matlab代码进行实践操作,重点关注动力学建模控制模块的实现细节,同时可延伸学习文档中提及的PID控制、状态估计等相关技术内容,以全面提升系统仿真分析能力。
虽然给定引用未直接提供六自由度机械重力补偿代码,但可依据引用中提及的信息来构建代码框架。以下是一个简化的示例代码,使用MATLAB实现六自由度机械重力补偿PD控制,其中包含了引用中提到的部分函数: ```matlab % 机械参数设置 L1 = 0.3; L2 = 0.5; L3 = 0.4; L4 = 0.2; L5 = 0.1; % 假设值 L6 = 0.1; % 假设值 % 重力加速度 g = 9.81; % 期望轨迹(示例) q_d = [0.1, 0.2, 0.3, 0.4, 0.5, 0.6]; % 初始位置 q0 = [0, 0, 0, 0, 0, 0]; % 时间参数 dt = 0.01; t_end = 10; t = 0:dt:t_end; % PD控制器参数 Kp = diag([10, 10, 10, 10, 10, 10]); Kd = diag([1, 1, 1, 1, 1, 1]); % 初始化变量 q = zeros(length(t), 6); q_dot = zeros(length(t), 6); tau = zeros(length(t), 6); q(1, :) = q0; for i = 1:length(t)-1 % 计算误差 e = q_d - q(i, :); e_dot = -q_dot(i, :); % 计算PD控制器输出 tau_PD = Kp * e' + Kd * e_dot'; % 计算重力补偿项(简化示例) tau_gravity = gravity_compensation(q(i, :), L1, L2, L3, L4, L5, L6, g); % 计算总控制力矩 tau(i, :) = tau_PD' + tau_gravity'; % 更新关节角度和角速度(简化动力学模型) q_dot(i+1, :) = q_dot(i, :) + dt * tau(i, :) / 1; % 假设惯性矩阵为单位矩阵 q(i+1, :) = q(i, :) + dt * q_dot(i+1, :); end % 绘制结果 figure; subplot(2,1,1); plot(t, q); xlabel('时间 (s)'); ylabel('关节角度 (rad)'); title('关节角度随时间变化'); subplot(2,1,2); plot(t, tau); xlabel('时间 (s)'); ylabel('控制力矩 (N.m)'); title('控制力矩随时间变化'); % 重力补偿函数 function tau_g = gravity_compensation(q, L1, L2, L3, L4, L5, L6, g) % 这里需要根据具体的机械动力学模型计算重力补偿项 % 简化示例,仅考虑第一个关节的重力影响 tau_g = zeros(6, 1); tau_g(1) = -m1 * g * L1 * cos(q(1)); % m1为第一个连杆质量,这里假设为1 end % 引用中提到的函数示例 function T = forward_kinematics(q, L1, L2, L3, L4, L5, L6) % 计算机器人的转换矩阵 % 这里需要根据具体的运动学模型实现 T = eye(4); end function q_dot = independent_PD_control(q, q_d, Kp, Kd) % 计算独立PD控制器输出的关节角速度 e = q_d - q; e_dot = zeros(size(q)); q_dot = Kp * e + Kd * e_dot; end function q_dot = gravity_compensated_PD_control(q, q_d, Kp, Kd, L1, L2, L3, L4, L5, L6, g) % 计算重力补偿PD控制器输出的关节角速度 e = q_d - q; e_dot = zeros(size(q)); tau_PD = Kp * e + Kd * e_dot; tau_gravity = gravity_compensation(q, L1, L2, L3, L4, L5, L6, g); q_dot = (tau_PD + tau_gravity) / 1; % 假设惯性矩阵为单位矩阵 end ``` ### 代码说明 1. **参数设置**:设置了机械各连杆长度、重力加速度、期望轨迹、初始位置、时间参数以及PD控制器参数。 2. **主循环**:在每个时间步长内,计算误差、PD控制器输出、重力补偿项和总控制力矩,并更新关节角度和角速度。 3. **重力补偿函数**:`gravity_compensation` 函数用于计算重力补偿项,这里只是一个简化示例,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的机械动力学模型进行计算4. **其他函数**:`forward_kinematics`、`independent_PD_control` 和 `gravity_compensated_PD_control` 函数是引用中提到的函数,这里给出了简单的示例实现。 ###
评论
成就一亿技术人!
拼手气红包6.0元
还能输入1000个字符  | 博主筛选后可见
 
红包 添加红包
表情包 插入表情
 条评论被折叠 查看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