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可视化:从基础到应用
1. 数据使用的权衡与原则
在处理数据时,深入分析某些数据集,如 Gawker 数据集,可能会很有趣,但也可能弊大于利。在这种情况下,数据隐私更为重要,因此最好限制展示和查看的数据内容。
是否使用数据并非总是一目了然。有时候,对错的界限可能很模糊,这就需要你自己做出判断。例如,2010 年 10 月 22 日,维基解密公布了 391,832 份美国陆军战场报告,即伊拉克战争日志。这些报告记录了 2004 年至 2009 年间 109,000 例有记录死亡中的 66,081 例平民死亡。此次泄密暴露了虐待和错误报告的事件,但通过不太正当的手段获取并公布机密数据的行为似乎也不合理。
或许应该有一个数据使用的黄金法则:像希望他人对待自己的数据那样对待他人的数据。数据是现实生活的抽象,而现实生活可能很复杂,但如果收集到足够的背景信息,至少可以努力去理解它。
2. 可视化:一种媒介
可视化已经存在了几个世纪,但作为一个研究领域,它相对较新,而且该领域的专家甚至还未就可视化的具体定义达成一致。例如,它是否仅用于分析?是否专门用于获取定量见解,还是可以用来唤起情感?可视化在何时会成为艺术?这些问题的答案因人而异,引发了不同学科领域内和学科之间的激烈争论。
曾在一家以数据为中心的大型组织进行咨询工作,该组织希望在工作中融入更多可视化元素,让公众了解其工作内容,并改进现有报告、数据摘要以及内部工具。在一次约 40 人的会议上,参会人员包括营销人员、开发人员和统计人员,他们从事着从快速博客图形到交互式数据探索工具等各种项目。在讨论一个在线应用程序时,一部分人认为应该增加关于数据内容的编辑信息,另一部分人则坚持将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