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的心智体:从农民到机器人制造者的学习与协作洞察
在人类的学习和认知发展进程中,不同的实践活动塑造了我们独特的思维模式和知识体系。从19世纪维果茨基及其同事对文化学习过程的理论探索,到如今机器人制造等跨领域协作项目,其中的故事和经验都值得我们深入探究。
农民的实践智慧与思维局限
20世纪30年代,亚历山大·鲁利亚和维果茨基在乌兹别克斯坦进行了一系列文化历史实验。他们向当地农民提出了诸如“在有雪的北极,所有熊都是白色的。新地岛在北极,那里总是有雪。那里的熊是什么颜色?”这样的三段论问题。结果显示,城市里受过教育的人能轻松完成任务,而没受过教育的农民却拒绝接受三段论的抽象前提。他们表示只谈论自己见过的事物,没见过的就无法言说。在另一个实验中,农民面对锤子、锯子、斧头和原木的图片,被要求挑出不匹配的物品时,农民基于日常实践,认为这些物品能相互配合,都是有意义的,拒绝基于逻辑分类进行选择。
这并非是农民的无知或文盲表现,而是不同实践学习导致的结果。农民通过长期的物质实践,形成了与日常工作紧密相连的语言思维。他们熟知木材与加工工具之间的联系,能熟练地制造和使用工具,并在当地实践中集体共享这些知识。然而,他们没有学会将物质词汇与物质事物分离,“白熊”“类别”和“三段论”等概念对他们来说与特定实践无关,因此无法作为语言思维的资源。
心理学实验表明,对有意义事物的感知和识别遵循文化经验。在教育环境中,我们可能会成为处理物质词汇和图片的专家,但当物质环境快速变化时,跟上新技术工具带来的新学习方式变得困难。如今,像平板电脑这样的工具虽然由工程师制造,但在人们生活中稳定下来后,会出现诸如孩子睡前玩游戏等问题。与鲁利亚研究中的农民相比,他们的实践与工具的结合更加自然和习惯,而我们在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547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