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人类主义视角下的教育学习变革
在教育领域,学习的形式多种多样,“学徒式”学习便是其中之一,不论学徒是否得到正式认可。例如,玛雅文化中的年轻女孩会跟随年长的同伴学习成为助产士,学习如何接生婴儿。在这些社区里,学习不仅包括技能训练和知识学习,还延伸到身份形成和语言构建。学习并非预先设计好的,无论是否有设计都会发生,甚至可能是对正规学校教育的一种反应。
然而,许多推动非正式学习讨论的研究者却拒绝使用“非正式学习”这一术语。他们认为,正规、非正规和非正式学习的区分是有缺陷的,因为人类参与各种实践和活动,学习无处不在。目前关于教育、教学和学习的讨论,似乎忽略了在不断变化的物质 - 概念世界中,学习是人类的基本过程这一事实。
教育文化的多元理解
从人类学的角度来看,教育的定义比学校教育更广泛,学习通常与实践相关。学校教育是一种正式的学习实践,但人类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成为“有文化教养的人”。正式教育可以在正式和不太正式的环境中进行,这些环境都具有文化属性。
在尼泊尔,20世纪90年代的教育除了教授数学和阅读外,还明确用于培养国家意识。学校不仅是形成文化集体的途径,也受到文化变化的影响,并可能挑战过去的学习集体。当时,尼泊尔学校的正规教育允许男孩和女孩都上学,但许多孩子,尤其是女孩,受到父母的限制无法上学。那些被剥夺上学机会的女孩,不仅失去了科学知识和阅读等技能的学习机会,还失去了与他人交往的社交体验,以及形成与未来新愿景相关的新身份的潜力。她们渴望成为“受过教育的人”。
尼泊尔学校在20世纪90年代对村庄的传统非正式教育提出了挑战。过去,孩子们从小就知道自己属于不同的种姓,不能相互交往,如达迈和切特里种姓。而在学校里,孩子们被安排在同一间教室,学习尊重新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36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