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针治疗癌症患者失眠:一项随机试点临床试验的研究方案
摘要
尽管失眠是癌症患者中最常见且最困扰的症状之一,但尚未得到妥善管理。电针(EA)作为一种有前景的干预手段受到关注,一些既往研究报道该干预措施可能对治疗癌症患者的失眠有益。本试点研究旨在通过主观方法(患者报告问卷)和客观工具(活动记录仪)评估睡眠质量,探讨电针对癌症失眠患者睡眠障碍的可行性和初步有效性。
方法与分析
这是一项关于随机、三组、多中心初步临床试验的研究方案。总共将有45名因癌症治疗或癌症本身导致持续性失眠的癌症患者被随机均等地分配至电针组、假电针组或常规护理组。电针组将在4周内接受10次电针治疗。假电针组将在非穴位使用非穿透性施特赖特贝格尔针灸针进行模拟电针治疗。常规护理组不接受电针治疗。无论分组情况如何,所有参与者都将获得一份关于睡眠障碍管理的手册。主要结局指标是从基线到第5周失眠严重程度指数的平均变化。还将通过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睡眠日记和活动记录仪收集有关睡眠质量的信息。参与者将在第9周前往研究中心进行随访评估,以完成试验。
伦理与传播
本研究方案已获得各研究中心的机构审查委员会批准。所有参与者均将签署书面知情同意书。本研究的结果将在同行评审期刊上发表或在学术会议上展示。
试验注册号
KCT0002162;结果前。
引言
失眠是一般人群中最为常见的疾病之一,且已知失眠患病率是其他人群的两倍。癌症患者的失眠发生率远高于健康成人。化疗不良反应等多种因素的复杂相互作用,昼夜节律紊乱,炎症和肿瘤生长似乎是导致癌症患者特别容易出现失眠的原因。失眠对癌症患者的整体生活质量、精力、情绪、记忆和免疫系统具有深远的影响。此外,失眠还被认为与生存率降低和肿瘤恶化有关。尽管失眠是一个如此常见且重要的问题,在癌症患者中,它不易治愈或难以良好管理。
癌症患者失眠管理中最常用的疗法是药物治疗。根据Moore et al的研究,约一半的乳腺癌患者被开具了安眠药。长期使用安眠药已知与持续的睡眠障碍、日常活动能力下降、记忆损伤、交通事故、跌倒等有关。因此,药物治疗应仅短期使用;然而,约30%的癌症患者在化疗结束1年后仍在接受安眠药治疗。
除了药物治疗外,认知行为疗法已被推荐作为改善失眠的标准疗法。然而,该疗法存在一些局限性,例如由于治疗反应不会立即显现,导致治疗依从率较低,且由于治疗费用高昂,患者获取该疗法的机会较少。此外,经验丰富的治疗师稀少,且治疗效果因治疗师熟练程度不同而差异较大。
因此,补充医学(CAM)在睡眠管理领域的需求日益增长。针灸是补充医学中最常用的治疗干预之一。针灸是一种使用专用针具穿刺并刺激穴位处皮肤的治疗方法。电针(EA)是指通过连接微电流刺激器的已插入针具,向穴位提供持续物理刺激的一种方法。
关于针灸治疗失眠效果的既往系统评价表明,与无治疗和假针灸相比,针灸在改善失眠患者的睡眠障碍方面具有显著更优的效果。据报道,针灸治疗失眠的效果与药物治疗相当甚至优于安眠药,并且为正在接受药物治疗以改善失眠的患者提供额外益处。
针对癌症患者的多项研究也证实了针灸对改善睡眠疾患的效果。在美国一家大型癌症中心开展的一项调查显示,针灸显著改善了癌症患者的睡眠质量。Garland等在最近发表的一项包含患有潮热的乳腺癌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RCT)中确定,8周的电针在减轻睡眠障碍方面比药物治疗更有效。Choi等系统地研究了关于针灸对癌症患者失眠效果的临床研究,并指出针灸可能优于假针灸或药物治疗。然而,这些作者无法得出任何明确结论,因为所纳入研究的整体证据水平较低,且研究的效应量太小,不足以确认其临床显著性,且严格设计和实施的研究较少。
主观测量工具,如自报告问卷或睡眠日记,是评估睡眠质量最常用的结局指标类型。这是因为这些工具相对容易测量,并且具有不干扰日常生活或睡眠的优点;然而,这种方法的一个局限性在于,这些测量结果完全取决于参与者的判断,无法客观地测量睡眠模式。多导睡眠图和活动记录仪是客观测量睡眠质量的两种主要方法。
多导睡眠图是客观测量睡眠的金标准方法,因为它可以通过脑电图、肌电图、心电图、呼吸和血氧饱和度等多种方式展示睡眠结构和睡眠疾患的原因。然而,其缺点是多导睡眠图需要昂贵的设备以及能够解读结果的专家。
为了克服这些缺点,研究人员已对活动记录仪进行了研究。活动记录仪是一种非侵入性测量身体运动的方法,通过使用活动记录仪(一种压电加速度计)来实现。活动记录仪已在睡眠研究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因为它能够检测睡眠、活动和运动情况,且不会干扰受试者的日常生活,受试者只需在手腕上佩戴一个小型手表状设备即可。已有研究发表,探讨了多导睡眠图、活动记录仪和主观评估工具所测量的睡眠质量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在睡眠研究领域,建议同时采用客观和主观的测量方法来评估睡眠质量。
一些针灸研究者报告称,使用多导睡眠图或活动记录仪等客观测量工具评估时,针灸具有积极效果。然而,关于针灸是否对睡眠的主观和客观方面均产生相同效果仍存在争议。一些研究者认为,针灸的效果已通过主观和客观测量工具均得到证实,而另一些研究者则报告称,针灸似乎仅影响主观结果,而不会影响多导睡眠图或活动记录仪的结果。
本试点研究的目的是通过主观问卷和客观活动记录仪,探讨电针对失眠癌症患者睡眠障碍的可行性和初步有效性。
方法与分析 研究设计
这是一项关于随机、三组、多中心初步临床试验的研究方案。将有45名患有失眠的癌症患者以1:1:1的比例被随机分配至电针组、假电针组或常规护理组。入组、干预和评估时间表在表1中进行了总结,研究流程图见图1。
招聘
韩国的两家研究中心将开展此项试验:大田大学大田韩医医院和釜山东义大学韩医医院。我们将通过在医院内外使用线上和线下广告牌以及向当地日常报纸发放传单等方式,尽力确保本研究招募到足够的参与者。
纳入标准
- 年龄在19岁及以上但不满80岁的患者;
- 东部肿瘤协作组体能状态 ≤2;
- 在试验前至少12周已停止癌症相关治疗(例如,手术、放疗、化疗、免疫治疗)(允许持续使用激素治疗,但必须在注册前至少3周开始);
- 与癌症治疗或癌症本身相关的持续失眠至少3个月,并符合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中关于失眠障碍的诊断标准;
- 失眠严重程度指数(ISI)总分≥15分;
- 愿意参加试验并已提供书面知情同意;
排除标准
- 在癌症诊断之前已存在当前程度的睡眠障碍;
- 重度贫血(血小板计数 <60 000/μL,血红蛋白 <8 g/dL 或绝对中性粒细胞计数 <1000/μL);
- 被诊断为重度抑郁症、焦虑症、恐慌症或其他精神疾病;咖啡因、酒精或药物成瘾;或汉密尔顿焦虑和抑郁量表中焦虑或抑郁任一因子评分≥11分;
- 采用数字评分法 ≥4 测量的癌痛程度;
- 预计生存期为6个月或更短;
- 研究期间计划接受手术、化疗或放疗;
- 在试验开始前4周内曾调整常规药物以缓解失眠;
- 在试验开始前2周内按需服用过安眠药;
- 在试验开始前4周内接受过韩国医学治疗(如针灸、艾灸、拔罐、草药治疗);
- 在试验期间或试验开始前4周内开始使用或更改膳食补充剂方案或非药物疗法(如认知行为疗法、锻炼等)以缓解失眠;
- 轮班工作或昼夜工作时间表的改变可能影响昼夜节律;
- 存在严重疼痛导致睡眠障碍,或患有其他可能导致失眠的疾病;
- 因止血功能障碍而使用止血剂(如Greenmono、Advate、Monoclate-P、Facnyne、BeneFix);
- 甲状腺功能检查结果异常(游离甲状腺素(游离T4)水平异常且促甲状腺激素(TSH)<0.1 μIU/mL 或 TSH >5.1 μIU/mL);
- 有对针灸过敏反应的病史或无法配合针灸治疗;
- 存在可能干扰电针的植入物,或有电刺激过敏反应史;
- 妊娠、哺乳或计划怀孕;
- 在试验开始前4周内参加过其他临床试验;
- 难以遵守研究方案;
随机化与分配隐藏
十五名受试者将根据由独立统计师使用SASV.9.4生成的随机安排表分配至各组。将采用分层随机法,以研究中心和失眠标准治疗(常规睡眠药物或失眠认知行为疗法)作为分层因素。统计师会将随机代码密封在按顺序编号的不透明信封中,并发送至各研究中心。这些信封将保存在中心的双锁柜中。执业医师将在获得知情同意和完成资格筛查后,打开每个信封,以将参与者分配至三个组中的一个。
设盲
受试者设盲仅限于电针组和假电针组的参与者。由于常规护理组的受试者不可避免地会察觉到其所分配的组别,因此无法实现完全的受试者设盲。由于电针治疗的独特性质,无法对执业医师设盲。评估者设盲将通过分离执行电针治疗和测量结果的工作人员来维持。
干预措施
该试验的所有参与者,无论所属组别,都将接受关于睡眠障碍管理的手册教育。
电针组
电针组的参与者将使用无菌不锈钢针灸针(Asiamed,0.25×25 mm)在百会穴、印堂穴、双侧神门穴、内关穴、京骨穴和然谷穴进行针灸治疗(图2)。除了这10个穴位外,还可根据患者的症状选择性地增加最多4个穴位。对于患有淋巴水肿且拒绝在患处接受穴位治疗的参与者,可省略水肿部位附近的穴位。在通过捻转针灸针诱导得气后,使用电针仪(ES-160;日本东京伊藤公司)施加4赫兹频率的电刺激,刺激强度以参与者能够感知但感到舒适为宜。电针治疗每次持续30分钟,4周内共进行10次。该方案由韩国传统医学专家基于先前研究达成共识后确定。根据临床试验中针灸干预措施报告标准清单,电针治疗的详细信息列于在线补充文件1中。
方法与分析(续)
假电针组
假电针组的参与者将使用非穿透性的施特赖特贝格尔针灸针(Asiamed)接受假针灸治疗。与插入皮肤的真实针灸针不同,施特赖特贝格尔针灸针的针尖是钝的,无法穿透皮肤。这些针将用医用胶带固定在皮肤上的非穴位处,这些非穴位在韩国传统医学中与睡眠障碍管理无关,具体位置如下:上肢1(双侧手臂肘窝近端5 cm、外侧1 cm处)、上肢2(上肢1点上方2 cm处)、下肢1(双侧髌骨上缘中点凹陷上方1.5 cm处)、下肢2(双侧胫骨内侧部分上 1/3区域)以及下肢3(下肢2点上方1.5 cm处)。相同的电针仪将连接到施特赖特贝格尔针灸针上,并发出与电针组相同的蜂鸣声和灯光信号。然而,不会传递电流。
常规护理组
常规护理组的参与者将不接受电针治疗。这些受试者将维持常规治疗和自我护理,但在研究周期内不能开始任何额外的治疗以改善其失眠状况。
禁止和允许的合并治疗
在试验期间,参与者被禁止接受任何用于缓解失眠症状的韩国传统医学治疗,如针灸、艾灸、拔罐或草药,但试验提供的电针(EA)除外。如果参与者在试验开始前至少4周已持续使用常规药物治疗以改善失眠,则允许其继续维持该药物治疗。然而,如果在试验期间安眠药的种类或剂量发生变化,该受试者将被中止参与研究。如果受试者在试验开始前至少4周已接受标准非药物治疗(如认知行为疗法),或服用任何膳食补充剂来缓解失眠,则允许继续维持这些治疗。但是,其治疗方案在试验期间不得更改。
参与者将接受培训,以向工作人员报告自试验开始后新接受的所有治疗,其治疗史将记录在病例报告表(CRF)中。若发现参与者在研究周期内接受了禁止治疗,则该参与者将被退出试验。尽管退出试验,只要参与者已经随机化,其记录将继续保留。为实现意向性治疗原则,退出试验的参与者的数据也将纳入分析集,并记录在结果中。
结果
可行性结果
为了评估该问题开展大规模随机临床试验的可行性,将计算招募率和完成率。同时还将确定对计划干预的总体依从性。
主要结局指标
本研究的主要结局指标将是失眠严重程度指数(ISI)从基线到4周干预结束时的平均变化。ISI是一种七项问卷,用于诊断和评估失眠的严重程度。ISI总分范围为0到28分,可根据评分将失眠患者分为0–7分(无临床显著性失眠)、8–14分(亚阈值失眠)、15–21分(临床失眠,中等严重程度)和22–28分(临床失眠,重度)。本研究将采用Cho et al验证的失眠严重程度指数韩文版。
次要结局指标
本研究的次要结局指标将包括从基线到第3周和第9周失眠严重程度指数(ISI)总分的平均变化,以及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癌症治疗功能评估‐疲劳量表(FACT-F)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MoCA)评分的变化;唾液激素(包括皮质醇和褪黑激素)水平;以及通过睡眠日记和活动记录仪在干预前后测量的睡眠质量。
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是一种自评问卷,用于评估过去一个月的睡眠质量。该量表包含七个组成部分:主观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长、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安眠药使用和日间功能障碍。PSQI总分范围为0到21分,分数越高表示睡眠质量越差。本研究将采用Sohn等人验证的PSQI的韩文版本。PSQI的总评分将在基线、第3周、第5周和第9周进行评估。
癌症治疗功能评估‐疲劳量表(FACT-F)是一种用于确定癌症患者疲劳程度的问卷。该量表由癌症治疗功能评估‐通用量表(FACT-G)和疲劳子量表组成。FACT-G包含27个项目,分为四个领域:身体健康状况、社会/家庭健康状况、情绪健康状况和功能健康状况。疲劳子量表包含13个项目,用于评估疲劳程度。FACT-F总分范围为0至160分,分数越高表示疲劳程度越高,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干扰越大。Lee等人验证了FACT-G的韩文版本。Jeong等人翻译并验证了疲劳子量表的韩文版本,并将其与Lee的FACT-G韩文版联合用于癌症相关性疲劳患者中。换句话说,完整的FACT-F韩文版已在韩国用于测量癌症患者的疲劳程度。FACT-F评分将在基线和第5周进行评估。
MoCA是一种单页的30分制测试,最初用于筛查老年群体中的轻度认知障碍,也可用于评估癌症幸存者的认知功能。本研究将使用经验证的MoCA韩文版。MoCA将在基线和第5周由对组别分配不知情的评估人员进行评估。
干预前后将测量唾液中皮质醇和褪黑激素水平的变化。这些水平已知能够反映人体的昼夜节律。在正常情况下,皮质醇水平通常在早晨激增,而褪黑激素的释放则在夜间增加,这些激素的持续变化已知与觉醒和睡眠密切相关。我们将检查这些激素的这种节律性变化在干预前后是否存在差异。
为了了解参与者的睡眠状况细节,将向每位参与者提供一份睡眠日记。研究人员将指导受试者记录整个研究周期内的就寝时间、最终觉醒时间、入睡时间、觉醒次数和持续时间、感知睡眠时长、午睡情况以及安眠药使用情况。
为了客观地测量参与者的睡眠模式,本试验将使用活动记录仪。候选参与者将佩戴一种手表式、物理的活动监测设备(ActiGraph wGT3X-BT;MTI健康服务公司,彭萨科拉,佛罗里达州,美国)佩戴在非优势手腕上,至少在筛选期持续使用1周。符合所有纳入标准的参与者将在4周的干预期继续佩戴该设备,以记录其睡眠和活动情况。通过此方法,我们可以获得参与者睡眠质量的客观数据,包括在床上总时间、入睡时间、入睡后觉醒时间、总睡眠时间和睡眠效率。
设盲测试和可信度测试
电针组和假电针组的参与者将在首次和末次治疗后参加设盲测试和可信度测试。这些测试的目的是检验这些组别的受试者设盲是否保持有效。设盲测试将询问参与者他们认为自己接受的是哪种类型的针灸,真实电针、假电针或未知。可信度测试用于评估参与者对自己所接受治疗的信心水平。该测试的评分为0到6分,分数越高表示对治疗的信心越高。
安全性评估
在安全性评估中,研究者将在每次访视时询问参与者是否经历了任何不良事件(AEs)。还将在基线和第5周进行实验室检查以检测不良事件。该检查包括全血细胞计数和分类计数、绝对中性粒细胞计数、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血尿素氮、肌酐、白蛋白、红细胞沉降率、促甲状腺激素、游离甲状腺素以及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尿液检测(仅针对筛选访视时的育龄女性)。不良事件严重程度将主要依据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不良事件通用术语标准(NCI-CTCAE)4.0版进行评估。当不适用NCI-CTCAE时,将改用Spilker三级标准。无论不良事件与本研究提供的干预措施是否相关,均需将其不良事件类型及其严重程度记录到病例报告表(CRF)中。治疗与不良事件之间的关系将记录为肯定相关、可能相关、可能有关、可能无关、肯定无关或未知。
数据收集与管理
在获得参与者签署的知情同意书后,将开始收集数据。认证的临床研究协调员将把收集的数据记录到病例报告表中。试验的全过程将接受定期监查,以确保试验质量。定期监查将确认病例报告表中的数据与原始资料一致,并且招募、干预和评估过程符合方案要求。
为确保各研究中心在干预和评估程序上的一致性,将制定标准操作程序并提供给研究者。操作人员仅限于具有至少2年临床经验的韩国医学执业医师,所有研究者均需接受良好临床实践的培训课程。
为促进受试者保留并防止失访,研究人员将在随访阶段前通过电话随访联系参与者。我们还将通过电话询问未参加随访或治疗阶段的参与者缺席原因,并鼓励其提高依从性。
样本量
本初步临床试验的目的是探讨电针对癌症患者失眠的潜在疗效和安全性。因此,未进行前瞻性样本量计算。本研究的结果将为今后开展该主题的全面试验提供样本量计算依据。一位医学统计学专家建议,试点研究中每组的最小数量为12人,并假设脱落率为20%,每组15名参与者,即总共45名参与者,将被认为适用于本研究设置。
统计分析
全分析集(FAS)尽可能接近实现意向性治疗的理想,将作为主要分析的主要数据集。FAS包括最初被分配到研究三个组中的所有参与者;但是,排除不符合纳入标准、从未接受本试验干预或从未提供任何结局指标值的参与者的数据。将使用符合方案集(PP集)进行敏感性分析,以与FAS的结果进行比较。PP集包括在未严重违反方案的情况下完成试验、接受了至少70%的计划干预并提供了所有结局指标值的参与者。
双侧显著性水平设定为5%,缺失数据将采用多重插补法进行处理。统计分析将使用SAS V.9.4进行。
将总结各组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和变量的基线测量值。连续型数据将表示为均值±标准差。采用方差分析(ANOVA)或Kruskal-Wallis检验比较各组之间的连续型数据。根据需要可提供95%置信区间。对于二分类或分类数据,将展示频数和百分位数,并使用χ²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比较组间差异。
从基线到第5周ISI评分的平均变化是本研究的主要结局指标。为了确定各组之间主要结局指标是否存在统计学显著差异,假设了以下两组假设。
Set 1
零假设(H₀₁):电针组与常规护理组在治疗前后失眠严重程度指数的平均变化上没有差异。
备择假设 (H₁₁):电针组与常规护理组在治疗前后ISI的平均变化上存在差异。
Set 2
零假设 (H₀₂):电针组与假电针组在治疗前后ISI的平均变化上无差异。
备择假设 (H₁₂):电针组与假电针组在治疗前后ISI的平均变化上存在差异。
如果在Set 1的统计分析中H₀₁被拒绝且H₁₁被采纳,则将对Set 2的假设进行验证。然而,如果在Set 1假设的检验中H₀₁被采纳,则无需对Set 2的假设进行进一步验证。
为验证假设,将采用协方差分析,以基线值作为协变量,各组作为固定因子。如果在人口统计学特征或变量的基线测量方面组间存在显著差异,则将根据其协方差进行调整。多重比较问题将通过固定序列法解决。
次要结局指标将采用与主要结局指标分析相同的统计方法进行分析。组内干预前后结局指标的变化将使用配对样本t检验或威尔科克森符号秩检验进行分析。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合事后邓尼特检验来验证每次访视时趋势差异的显著性。
将进行亚组分析,以确定失眠严重程度、根据血虚评分系统判定的显著血虚证型,以及基线时对电针治疗的期望值是否影响电针治疗的临床反应。同时将评估从客观来源(活动记录仪)和主观来源(患者自评问卷)提取的睡眠相关变量之间的相关性。
伦理与传播
韩国医学执业医师将在各研究中心获取参与者的知情同意。只有签署知情同意书的参与者才会被纳入研究。本研究方案已获得参与研究中心——大田大学大田韩医医院和釜山东义大学韩医医院的机构审查委员会(IRB)批准。经批准的研究方案已在韩国临床研究信息服务(CRIS)注册(CRIS-KCT0002162)。
任何对方案的修改都将由IRB重新批准,并记录在CRIS的在线注册系统中,并在向参与者提供的说明中予以反映。必须从参与者处获得反映修订后方案的经修改的知情同意书。
本研究的结果将发表在同行评审的期刊或学术会议上。
尽管癌症患者的失眠发生率很高且影响巨大,但其重要性一直被忽视。国家癌症研究所和国家综合癌症网络强烈建议在常规幸存者护理中对癌症幸存者的睡眠障碍进行评估并给予适当治疗。然而,大多数医院和癌症中心似乎并未妥善管理癌症患者的失眠问题。
失眠是近20年来针灸相关出版物最常关注的领域之一。先前研究表明,针灸是一种对失眠有效的干预手段。针灸似乎对癌症患者的睡眠疾患也有效果,但其在癌症患者群体中的研究相对普通失眠患者较少。因此,我们期望本研究的结果将有助于增加该研究领域中不足的证据。
回顾既往研究,我们发现针灸对癌症患者的失眠可能仅有短期效果。Mao et al 报道,在8周干预期结束后,电针组的睡眠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但在4周后这种组间差异消失。Otte et al 的另一项研究也显示了类似模式,即2周针灸治疗的效果在4周随访期后消失。然而,根据Choi et al的观点,针灸的效果似乎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强。这些作者发现,针灸与常规疗法疗效相当,并在最终治疗结束后的第3周随访时效果更佳。我们将通过评估参与者在基线、第3周(4周干预的中期)、第5周(最终干预结束后的即刻)以及第9周(最终随访评估)的反应,记录电针治疗效果随时间的趋势变化。我们期望本研究的结果有助于解决现有研究关于针灸对癌症患者睡眠障碍效果的时机和持续时间方面的分歧。
除了持续时间外,还有很多因素会影响针灸的治疗效果。其中,我们将尝试确定根据韩国传统医学理论识别出的某种证型——血虚,是否是影响对针灸反应的重要变量。血虚是韩国传统医学中失眠的主要证型之一,本研究将探讨有多少患者通过血虚评分系统被归类为血虚证以及他们的治疗反应是否与非血虚组不同。
在失眠临床试验中,安慰剂效应非常常见。失眠的特征——即间歇性发作且倾向于长期维持甚至增强特定治疗的效果——似乎可以解释这种安慰剂效应。因此,在失眠临床试验中通常建议设置安慰剂对照。因此,本研究也设置了假电针组作为安慰剂对照。
假电针组将使用施特赖特贝格尔针灸针在与失眠无关的非穴位处接受假针灸治疗。这种假针由施特赖特贝格尔和克莱因亨茨于1998年设计。其外观与真实的针灸针相同,但针头不会穿透皮肤。该装置作为针灸针的安慰剂对照的有效性已得到验证,并且已在多项针灸临床研究中被用作对照干预。施特赖特贝格尔针灸针是针灸临床研究中与朴氏假装置并列的两种最常用且 commercially available 的安慰剂装置之一。然而,大约一半使用这些假装置的临床研究得出结论,真针灸与假针灸针的效果之间无显著差异。通常,使用安慰剂药片的前提是其无药理作用且无害。然而,迄今为止的许多研究表明,假针灸针似乎具有显著的生理效应。因此,开发一种新的安慰剂装置,作为无生理效应但能维持患者盲法的完美对照手段,仍是针灸研究者面临的重要挑战。然而,目前我们别无选择,只能在考虑这些现有假装置局限性的同时使用其中之一。
众所周知,安慰剂效应在针灸治疗中所占比例不容忽视。此外,正如我们所见,失眠患者往往对安慰剂治疗反应强烈。另外,对假针灸(如皮肤感受到的压力或刺痛感)的反应可能类似于指压疗法的反应,而指压疗法也已知对失眠有效。因此,直接比较针灸与假针灸的研究设计很可能产生假阴性结果,无法检测出针灸的整体特征性效果。因此,我们设计了一项三臂平行研究,包括常规护理组以及假针灸对照组。
该试点研究每组样本量为15,可能统计效能不足,无法证实研究假设。需要进一步研究以得出电针对癌症患者改善失眠的有效性的明确结论。本研究的结果初步研究将成为设计一个全面的随机对照试验以解决此问题的基础。
本研究的优势在于将获取反映睡眠质量和相关昼夜节律的客观结果。首先,我们将通过患者报告问卷和活动记录仪获得显示睡眠质量的主观和客观结果。大多数关于失眠的针灸研究仅使用了患者报告结局;此外,即使有少数研究使用了多导睡眠图或活动记录仪等客观结果,也未能在针灸对各项结局指标的效果上显示出一致的结果。基于本研究的结果,我们期望能够比较主观和客观结果之间的差异,并有助于解决这一问题上的争议。目前仅使用活动记录仪作为客观结局指标;然而,未来研究应纳入失眠诊断的金标准方法——多导睡眠图。
其次,将比较各组之间唾液中皮质醇和褪黑激素水平的差异,作为反映影响睡眠模式的机体昼夜节律的生物标志物。已知针灸可调节多种神经递质和激素,如内啡肽、血清素、去甲肾上腺素、皮质醇和褪黑激素。其中,早晨皮质醇激增或夜间褪黑激素增加的变化已知与觉醒和睡眠密切相关。既往研究报道,针灸可通过影响皮质醇的分泌模式或褪黑激素的释放来改善失眠。基于这些结果,我们将考察参与者的唾液皮质醇和褪黑激素变化以及睡眠质量。
试验状态
该试验目前正在招募参与者。
贡献者
MK和金J-H构思了该研究。MK起草了方案。金J-E、李H-Y、金A-R和朴H-J参与了研究设计并对方案的完善做出了贡献。金O-J负责研究的统计设计。金B-K和崔JHC提供了临床建议并进行了关键性修改。金J-H是本研究的主要研究者,对提交该手稿发表的决定负有最终责任。所有作者均批准了最终手稿。
资金
本工作由韩国韩医学研究院资助(资助编号K16122和K17122)。
竞争利益
无声明。
伦理批准
大田大学大田韩医院机构审查委员会(djomic-140-1);东义大学韩医医院机构审查委员会(2016-04)。
来源与同行评审
非委托;外部同行评审。
数据共享声明
出于公共目的或研究透明度所需的请求数据将通过通讯作者提供。
开放获取
这是一篇根据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许可(CC BY-NC 4.0)发布的开放获取文章,允许他人在非商业用途的前提下对本作品进行分发、改编、二次创作,并以不同条款许可其衍生作品,前提是正确引用原作且使用为非商业性质。详见: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nc/4.0/

904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