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分子动力学:振动与构象转变的奥秘
1. 生物分子动力学基础
原子核的质量至少是电子的两千倍,这使得核动力学与电子动力学能够很好地分离。我们可以借助玻恩 - 奥本海默绝热势来描述分子中各个量子力学电子态的核动力学。通常假设生物分子的基态电子态在能量上与激发态有明显区别,基态绝热势能是所有核自由度或其线性组合的函数。
生物大分子的典型结构亚基除了具有三个平动和三个转动自由度外,大约还有$10^4$个内部自由度。这一数量对应的可以是一个由约200个氨基酸组成的小蛋白质或蛋白质结构域(每个氨基酸约有十几个原子)、由150个单糖组成的多糖微晶,或者由少于100个核苷酸组成的转运RNA。内部自由度由共价键的长度和角度以及单键旋转的二面角决定。单键旋转能力(受空间位阻一定限制),加上氢键的断裂和重新形成的可能性,使得内部自由度的势能面变得极其复杂,存在大量由不同高度非共价能垒分隔的局部极小值。
在低分子量有机化合物的立体化学中,构象空间中围绕局部极小值的区域可被称为生物分子的构象状态(在特定情况下为亚状态),或更简单地称为构象。然而,由于能垒高度分布几乎从零开始,生物分子构象状态的立体化学概念不像小分子那样定义明确。为了更精确地定义生物分子的构象状态,并使其与将该概念与特定自由能水平相关联的热力学定义相一致,我们认为只有当势能阱周围的能垒足够高,以确保在每次向另一个构象状态转变之前微状态达到内部平衡时,这个势能阱才能被视为一个构象状态。构象间能垒高度的下限可以假设为几个$k_BT$单位,例如10 - 20 kJ/mol,这既是无空间位阻时单共价键局部旋转的典型能垒高度,也是氢键的典型能量。
每个生物分子的全局构象状态可以用组成单体的局部构象状态序列$(s_1, s_2,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783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