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史记
文章平均质量分 54
史记人物
Ankie(资深技术项目经理)
AI First!20年资深WiFi/BT/UWB技术专家。
合作咨询:ankiller@163.com
展开
-
史记-韩信-总结-凤凰男遇伯乐,屌丝逆袭,人生开挂;戴震主之威,挟不赏之功,应把握时机,不可妇人之仁,贪小便宜,铸成大错
太史公总结: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可比周、召、太公;司马迁认为韩信不谦虚,恃才傲物,居功自傲。我其实并不那么认同他的评论,因为韩信连续多次感激刘邦的厚爱和支持,知恩图报。在他有能力背叛的时候,连续多次抵制了这种想法,但还是无法获取刘邦的信任。韩信缺少政治智慧,看不清楚形势,一味的相信老板的善意,导致最终的毁灭,而且是全族毁灭,没有任何后人。虽然绝大多数打工人是做不到功高震主的程度,但是偶尔碰到类似的情况,一定要保持头脑清醒,看清楚老板的为人,不可妇人之仁,贪小便宜,铸成大错。原创 2024-02-08 00:28:18 · 1171 阅读 · 0 评论 -
史记-张良-留侯世家-9-总结;白驹过隙;不忘初心;政治智慧;张良似美女
张良曾力荐皇上立萧何为相国,此议前所未提,因此萧何对张良亦满怀感激之情。张良,名门之后,不汲汲于金钱,始终保持初心,极为知恩图报。他在事业成功之后,又能激流勇退,展现出非凡的政治智慧。他曾言:“我家世代为韩相,韩国灭亡之际,我不惜倾尽家财,为韩国向强秦复仇,震动天下。如今,仅凭三寸不烂之舌,便能为帝王出谋划策,封邑万户,位列诸侯,这对于一个平民而言,已是至高无上的荣耀。我张良已心满意足,愿抛却尘世纷扰,随赤松子遨游四方。”张良因刘备驾崩而欲轻食,此举似乎有自杀之嫌。然而,吕后原创 2024-04-23 00:12:22 · 734 阅读 · 0 评论 -
史记-张良-留侯世家-8-上欲废太子;张良出谋划策;政治智慧
1,古有传言,太子之位乃天下至难之职。对于帝王而言,太子既不能显得愚钝无能,难以治理国家;亦不可结党营私,以免有谋反之嫌。因此,皇帝对太子时刻保持警惕,使得太子身处其中,如履薄冰,其难度可见一斑。2,刘邦有意废太子,立戚夫人之子赵王如意为储君。百余位大臣进谏劝阻,却未能动摇刘邦的决心。吕后心生恐慌,不知所措。此时,有人向吕后举荐张良。张良虽抱病休养,本欲婉拒,但在吕后的胁迫下,只得答应出谋划策。他提出寻找四位刘邦敬重的长者,请他们辅佐太子。或许当刘邦见到这四人时,会改变心意。3,接下来发生之事颇为奇原创 2024-04-22 00:15:00 · 2690 阅读 · 0 评论 -
史记-张良-留侯世家-7-分蛋糕,安抚将领;张良曰,都关中;杜门不出,鸟尽弓藏;
刘敬曾提议以关中为都城,但刘邦对此心存疑虑。张良再次详细阐述了这一建议的重要性,刘邦听后立刻决定启程前往关中,并在此定都。这已是史记中第二次记载,当他人提出建议而刘邦不采纳时,张良一发言,刘邦便立刻听从。这足以显示刘邦对张良的深深信任。(上次是樊哙劝谏沛公出去居住,沛公不听,张良一发言,刘邦就听从了。)3,张良进了关中后,体弱多病。虽不知是否真正多病,但他却因此选择远离朝政,长达一年之久。这一举动不仅彰显了他的政治智慧,更如同“鸟尽弓藏”一般,他选择在刘邦可能对他产生猜忌之前,主动避世藏身,保全了自己。原创 2024-04-21 00:15:00 · 247 阅读 · 0 评论 -
史记-张良-留侯世家-6-谋圣;初汉三杰之首;留侯;谦逊;
1,在攻打项羽的最为关键的两场战役中,张良凭借出色的智谋,成功助力刘邦化解了与韩信及其他将领之间的纷争,为最终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成功击败了项羽。2,当论功行赏之际,尽管张良并未亲临战场立下赫赫战功,但刘邦仍高度评价他的贡献:“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并慷慨地赐予张良自行选择齐国三万户作为封邑的特权。2a. 刘邦将张良列为汉初三杰之首,这一举动不仅彰显了刘邦对张良智谋的深深信赖与赏识,更凸显了张良在汉朝建立过程中的不可或缺的地位。2b. 齐国作为当原创 2024-04-20 00:15:00 · 233 阅读 · 0 评论 -
史记-张良-留侯世家-5-把握时机,顺势而为,不可逆势而为
项羽紧迫地将汉王围困在荥阳,汉王因此倍感惊恐与忧愁,于是与郦食其商讨削弱楚国势力的策略。郦食其似乎意图效仿张良先前为刘邦献上的计谋,提议联合黥布、彭越等势力共同对抗项羽。他主张重新册封六国后裔,使他们接受汉王刘邦的印信,这样一来,六国的君臣百姓定将感念刘邦的恩德,纷纷归顺,甘心成为汉王的臣民。届时,刘邦便可南面称王,而楚王亦将整肃衣冠,恭敬地前来朝拜。然而,当张良归来后,刘邦急切地向他展示这一策略。却不料张良直言不讳“陛下的大事要完了。”张良果然是“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他精准地指出了问题原创 2024-04-19 00:15:00 · 320 阅读 · 0 评论 -
史记-张良-留侯世家-3-命中注定遇高祖;知音难寻;刘邦+张良,天下无敌;韩王+张良,一事无成;太公兵法展现威力;莫名的信任。
1,张良曾为一位老者拾鞋,获得《太公兵法》。十年之后,张良原本计划投奔景驹,却在途中意外遇见了刘邦。真的是命中注定,让他在半道上邂逅了未来的帝王。这第一次的偶然相遇,预示着两人之间不凡的缘分。2,自从与刘邦相遇,张良便开始将《太公兵法》付诸实践。令人惊奇的是,张良的计谋刘邦总能心领神会,而其他人却难以理解。用现代的话说,他们彼此可谓知音难寻。这第二次的巧合,加深了他们之间的默契与信任。3,张良在遇见项梁等人后,决定回到韩王身边,并尝试收复韩国的领土。然而,他们最终被秦军击败。对于失败的原因,原创 2024-04-17 00:37:43 · 990 阅读 · 0 评论 -
史记-张良-留侯世家-2-张良捡鞋,孺子可教,太公兵法,双学位;救项伯。
史记-张良-留侯世家-2-张良捡鞋,孺子可教,太公兵法,双学位;救项伯。Ankie的评论:1,孺子可教的典故发生在张良刺秦之后,张良因此获得宝典,10年之后开挂的人生。2,老人3次试探张良:第一次:老人故意在张良的面前把自己的鞋扔到桥下面,让张良去捡。张良可是刺秦的热血贵族青年啊,哪受得了这等侮辱?!不过,还记得张良的本科专业读的什么?“礼”,竟然忍住了想打他的欲望,捡了回来。第二次:老人要求:给我穿上!张良真的是一个有礼貌有教养的人,想着鞋都捡回来了,就给你穿上吧!真是好脾气!相信绝大多数原创 2024-02-20 00:08:37 · 306 阅读 · 0 评论 -
史记-张良-留侯世家-1-汉初三杰之首;五代丞相之后,含着金钥匙出生;热血青年,张良刺秦。
汉初三杰之首;五代丞相之后,含着金钥匙出生;热血青年,张良刺秦。Ankie的评论:张良的爷爷老爸为五代韩王之相,按照现代人的讲法就是张良出生的时候含着金钥匙。在汉初三杰里,张良的出身最好,最终的命运也最好。 张良真是个热血青年,因为感激韩王,在秦灭了韩之后,变卖全部身家刺杀秦王,为韩国报仇。很奇怪的是,张良学的是礼法,而不是兵法。换句话说,张良的专业是礼法,可能是家庭影响吧,因为老爸爷爷一直做丞相,丞相最讲究的就是礼法。这也为张良知进退,急流勇退,明哲保身埋下了伏笔。张良是第一个刺杀秦王的,比原创 2024-02-19 16:18:19 · 757 阅读 · 0 评论 -
史记-曹参-曹相国世家-命好;大树底下好乘凉;认识自己,萧规曹随,无为而治;
Ankie的评论:命好:打了那么多次仗,一直活到分蛋糕。分完蛋糕,直到刘邦和萧何去世,还做了相国。大树底下好乘凉:打仗的时候听韩信,从政的时候 萧规曹随。打仗的时候韩信是个传奇人物,各种成语,各种出其不意,而曹参主要负责执行;史记并没有记录他如何像萧何一样,使用各种手段争取刘邦的信任,毕竟曹参不是二把手;也没有记录其他不好的事情,最多就是喝点酒。认识自己,萧规曹随,无为而治:从一个攻城略地的武将转变为一个文职丞相,虚心接受无为而治,抑制住自己比划的冲动,做到萧规曹随,不折腾。哪个人做到他那么高原创 2024-02-11 03:45:00 · 1166 阅读 · 0 评论 -
史记-萧何-萧相国世家-1-品学兼优,忠心耿耿,深谙为官之道,群臣之冠
Ankie的评论:萧何从小为吏,通宵法律,品学兼优,深谙为官之道。1,跟刘邦私人关系很好,经常护着刘邦。别人给300元红包,而萧何直接给500元。2,萧何工作能力很强,泗水郡排名第一。秦朝想调他去首都,但他拒绝,何一再辞谢,才没有被调走3,萧何从一开始就跟刘邦关系很好,一直作为二把手帮助刘邦管理后方。双方知根知底,尽管刘邦多疑,大体还是最信任萧何。与韩信产生鲜明对比:刘邦从拜大将军开始,一直把韩信当枪使,多次夺韩信军权,调走韩信的精锐部队。一旦打败项羽,立刻解除韩信的兵权。刘邦只是原创 2024-02-09 00:45:00 · 404 阅读 · 0 评论 -
史记-萧何-萧相国世家-2-深谙为官之道,群臣之冠;二把手,职业经理人的天花板
Ankie的评论:司马迁对萧何大加赞赏:仰仗帝王的余光,萧何谨守自己的职责,顺应历史潮流;他的地位为群臣之冠,声望延及后世。萧何从一开始就是品学兼优的官吏,深谙为官之道。忠心耿耿,兢兢业业做好二把手,为领导守住大后方;尽管刘邦多疑到令人发指,但是萧何依然谨小慎微的应对。同时萧何跟其他同事包括新的皇帝都能处好。真的是职业经理人的天花板!可能唯一的污点就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利用韩信对自己的信任和感激,引诱韩信,导致韩信被杀并夷三族。以萧何的智慧,他非常了解韩信,他们2个都是有谋反的能力,一个坐镇原创 2024-02-10 01:00:00 · 520 阅读 · 0 评论 -
史记-韩信-淮阴侯列传-原文-笔记目录
年轻时三件事:寄食,漂母分食,忍胯下之辱失业,从项羽转会到刘邦,萧何月下追韩信,拜大将汉中对策,定三秦下魏破代,破赵会食,燕从风而靡;汉王夺两人军(重用重疑)袭齐,虏楚;求封齐王,汉王大怒因项王而存,应参分天下,鼎足而居;夫功者难成而易败,时者难得而易失也。戴震主之威,挟不赏之功,归楚,楚人不信;归汉,汉人震恐:狡兔死,良狗亨;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韩信将兵,多多益善夷信三族;且喜且怜之;太史公总结: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可比周、召、太公;原创 2024-02-01 07:00:00 · 1839 阅读 · 0 评论 -
史记-韩信之死-刘邦(老板)的角度-脑袋跟着屁股走-创业的第二大风险
Ankie的笔记:韩信之死的启示1,自身原因:将才非帅才,功高震主,死前才认识到兔死狗烹、鸟尽弓藏2,老板原因:屁股决定脑袋;貌似大度,内藏猜忌。这是创业道路上不容忽视的第二大风险:即便历经艰辛最终取得了创业的成功,合伙人却未必能够如愿以偿地分享到胜利的果实。BTW,第一大风险就是创业失败。原创 2024-01-28 06:30:00 · 2148 阅读 · 0 评论 -
史记-韩信之死-张良的职场智慧-打工人的天花板,不忘初心,不贪,职场智慧
Ankie的笔记:打工人的天花板,不忘初心,不贪,职场智慧1,张良是打工人的天花板,或者 职业经理人的天花板。张良不谋求天下,只做普通的打工人和军师,明确自己的位置和角色。因此,老板对他十分信赖。当创业成功接受封赏时,老板高抬张良,不管老板是真心还是故意,张良故意压低身价,不忘初心,不贪,令老板安心。2,张良深知职场的微妙,展现出高超的职场智慧。他故意压低身价,避免引起同事的嫉妒,从而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防止他人的恶意中伤。3,反观韩信,总是在关键时候要待遇,引起老板不满。与其跟老板要待遇,不如直原创 2024-01-31 07:00:00 · 817 阅读 · 0 评论 -
史记-韩信之死-韩信破齐后四个人的反应-没有人一开始就想当皇帝,脑袋跟着屁股走;需要不停的认识自己,认识自己的核心价值,把握自己的机会。
Ankie的笔记:没有人一开始想当皇帝,需要不停的认识自己,认识自己的核心价值,把握自己的机会。刘邦一开始也不是想当皇帝,也是从求封慢慢转变为分封。随着地位的上升,开始想要当皇帝。换句话说:刘邦刚开始也是想找个好老板,比如项羽,但是项羽靠不住,于是就自己创业当老板。韩信最开始也想找个好老板,在项羽那边不受重视,跳槽到刘邦这边,一开始也不受重视,跑了,萧何给追回来了,委以大任,做了大将军。随着地位和实力的上升,韩信不像刘邦一样。尽管身边也有谋士帮忙,但是韩信妇人之仁,因为老板给的车子,衣服,伙食,不愿意原创 2024-01-28 22:58:41 · 963 阅读 · 0 评论 -
史记-韩信之死-韩信被杀的四个原因-将才(专才),而非帅才;小气,情商低;兔死狗烹、鸟尽弓藏;
Ankie的笔记:1, 自私,嫉妒别人的功劳2,违反了官场的潜规则,虽然自己功劳很大,姿态还是要放低,等着老板嘉奖。3,目光短浅,受限于小恩小惠。4,情商低。看得出韩信是个将才(专才),而非帅才。专业技能天下无敌,但是一定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共勉。原创 2024-01-27 23:36:55 · 1435 阅读 · 0 评论 -
史记-韩信之死-韩信发迹-韩信与诸葛亮;怀才不遇,伯乐;机会,准备;认识自己,核心价值
Ankie的笔记:1,韩信从小受穷吃不上饭,但学习好,但胸无大志,只想找个好工作。其实有点像诸葛亮,只想打工,不想当皇帝。以诸葛亮的智慧,搞掉替换掉刘备应该不难,因为他们都很感激老板,对老板都很忠心。只是韩信遇人不淑,最终被杀。我本想说因为刘备宅心仁厚,所以诸葛亮一直很稳定,他们的创业也很成功。但转念一想,诸葛亮为什么一直要恢复汉室呢?这不就是诸葛亮存在的核心价值呢?因为刘备当时只做了蜀国的王,假如刘备夺了天下,恢复了汉室,还会继续宅心仁厚吗?只是历史是过去式,我们不能假设,人各有命,富贵在天。2,人原创 2024-01-30 07:00:00 · 733 阅读 · 0 评论